美学(美学之父)
- 自考资讯
- 2023-07-03 11:45:24
什么是美?
有人说美就是好看啊!
好看是美,但从美学上讲“美”不止是好看。
《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享受有关。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
羊大为美多是指感官上的,比如好看。羊人为美多是指社会意义上的,比如说心灵美。
在中国古代讲“美”更多的是更接近善,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意义。《论语》讲“里仁为美”,又讲 “何谓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苏格拉底说有用就是美,有害就是丑。这种个人效用论其实也是一中善。
无论是个人感官享受还是社会性的善,美都和感性相关。但是美除了包括感性的“善”还包含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理性的“真”。
歌德说:美是理性的感性形式,意思是说美是理性,但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的好朋友席勒说: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最早体现出理性内容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是孟子,孟子的美学观大致意思是:“理性凝聚的道德,支配感性的刚强意志。”
吾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举个例子,摩天大楼很美,因为他包含了某种自然规律的真,如建筑学、工程学和力学知识技能。如果不能掌握这种规律而随意搭建,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为什么有些不具有建筑学规律的东西也很美,如一首诗里描述:“当前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残落充满弹孔的墙壁为什么也会很美?因为包含了当时全体社会对独立与自由的共同追求,这是一种对社会群体有益的善。
魏晋风流是什么?曾经有一位美学大师做了很精辟的提炼那就是:“智慧兼并深情。”只有智慧没有深情那是佛陀,只有深情没有智慧,那不叫风流,那叫风骚。
冯友兰总结魏晋风流主要特质: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因此,为什么我们看红楼梦很美?里面有男女之情,里面有兴衰之道(兴衰之道是一种真),里面有警世良言(警世良言是一种善),如果仔细品味《红楼梦》也是完全符合魏晋风流智慧兼并深情的特质。
为什么孙子兵法也很美?里面运筹帷幄之术(运筹帷幄是一种真),里面有不战之战之善(不战之战是一种善)。
我们看某些神剧经常会说:“这也太假了吧。”其中隐藏的信息是这种神剧不具有美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那就是理性部分或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
因此,美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符合某种自然规律的真,一是指符合某种社会追求的善。
如果美学有公式的话,那么应该是由某种对社会对群体或者个体有益的善加上掌握了某种事物规律的真组成。即:真 善=美。
东西方美学的主要差异?
一讲到欧洲美学就是黄金分割、透视法、色彩和结构,西方美学喜欢讲规律和手法。
而东方美学意境和韵味,东方美学更侧重意念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西方的艺术包含着一种模拟的功能和接近宗教精华情绪的作用。
东方强调艺术对情感的构建和塑造。
西方的艺术的目的是让人更接近上帝,更接近神。
东方的艺术的目的是让人自我完善,与其接近神不如先做个人。
西方的艺术作品要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因为西方艺术作品讲究的是个体的细致。
东方作品要后退一步,以至于退出世外欣赏,因为东方艺术讲究的整体的和谐。最高境界是“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和”。
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以亚里士多德理念为代表的西方艺术,刚好与中国相反,西方艺术通过悲剧的恐惧和恫吓达到一种接近宗教作用的情绪宣泄和洗涤。
中国的儒教虽说也是打动感情的,确实让人平和的,比如乐和礼的作用都是维护和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先王制乐,非为极口腹耳目之欲,教民平好恶,反人道之正也。
中国人追求的是喜怒哀乐都不能过分,过分伤身,也有损群体的稳定。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但是孔子闻郑声,却怒批:“郑声淫,郑声乱雅。” 淫古意和今义还是有点差异的,古意多为过度的意思。孔子所言“郑声淫”主要是说郑声在声律上失正,其非和音中声,或高亢激昂,或消沉流离,偏离了雅乐中正平和的审美正则。
美学上的自由
什么是自由?
任性和偏见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我看到前几年各种奇葩书法,那不是一种自由,更多的是任性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那么,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由于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掌握了具有客观有效性的行动力量,渐渐溶解了这些规律的束缚后,从得到一种新生。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他的前提是在于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
网友判断那些书法家是大师还是神棍,就是看他们的小楷写的怎么样?是否掌握了书法艺术的规律多半可以通过这一点来判断,如果没有掌握书法技术而到处宣扬自己在书法上的创新,就谈不上书法艺术。
因此,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都是自由。无论是从心欲还是游刃有余的前提,都是技艺的纯属。比如孔子“游于艺”的态度,比如庖丁“以神遇不以目视”的境界,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客观规律的主体实践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因此自由的前提一定是掌握了客观有效性的行动力量。
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
我非常赞同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是没有问题,对个人或者群体来说都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获得自信的主要力量。问题是是否能美人之美?美人之美不仅需要审美的眼睛、审美技术、审美工具、审美理论或者审美知识,更需要海纳百川的心胸。只有做到了美人之美才能做到美美与共,这也是天下大同的基础。
这不仅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TOP商学TOP商学旨在为读者提供系统性的商业知识,有用、有趣的商业洞察!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