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学校 > 自考学校  > 

北京率先试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北京率先试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图1)

1980年,北京率先试点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它被称为“高考”,不受年龄、教育程度、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入学考试,严格进出,考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这种培训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改革开放后的人才需求。到1995年,北京每25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参加了“高考”。

1. “高考”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上大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分困难。然而,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全日制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此外,社会上还有许多努力学习的自学者,他们渴望通过严格的考核,使自己的学历得到国家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运而生。

据本报1980年10月31日1版《市政府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核制度》记载,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业余学习的人,经过考核证明达到高校毕业生同等水平的,应当同等对待。1980年5月,中央书记在讨论教育工作时重申了这一精神。1980年10月29日,北京决定率先在全国试点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本报刊发布北京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消息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降低了准入门槛。所有在北京注册的公民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他们自愿申请,不受教育和年龄的限制。成绩符合规定要求的,可取得大学基础科、专科、本科毕业证书。一般来说,获得学士学位大约需要17门,获得大专学位大约需要10到14门。

对此,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为探索和选拔人才开辟了新的渠道,有利于调动群众的学习积极性,改变社会氛围,促进业余教育的发展,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2. 数据员成为首考“状元”

1981年6月7日,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首次开考,哲学第一。当天,近3000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其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政府干部、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和失业青年。从年龄上看,大多数是年轻人,最小的是17岁或18岁;有些人在50岁左右,年龄最大的候选人是一名74岁的退休女教师。(1981年6月8日《北京日报》第一版,《3000名立志自学成才的考生积极应试》)

在文科考生中,来自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资料员冯援朝是“状元”,她得了93分。事实上,冯援朝甚至没有初中毕业,只在研究所工作了两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冯援朝深感知识不足,于是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开始自学:她先是跟着广播学日语。几年后,她能够找到和整理日语材料,并熟练地用日语打字。1981年,她被社会科学院办的业余大学录取。下班后,她不得不从工作地点西郊花园村赶到建国门外院部上课。尽管紧张、艰辛,但她觉得自己所追求的是正确的,即使是艰辛也会感到快乐。(1981年7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坚持刻苦自学的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自学风”。从那以后,很多人像冯援朝一样走上了自学考试的道路。

3. 干部队伍兴起“自考热”

1983年1月23日,本报第二版头条《欢迎参加党政干部基础科考试》发表读者来信,反映了当时党政干部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愿望。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市政工程公司专职团干部李桂珍在信中写道:我是团干部,过去几次想报考“业大”、“电大”,但因为工作离不开,没有得到批准。党政干部基础科的决定点燃了我心中的火。我决心制定自学计划,坚持到底,参加考试。

1990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回答了考生的问题。韩柏/摄

为满足党政干部的学习需要, 1983年,全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了党政干部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基础课程和商业基础理论课程,共12门。此举结合了自学、机关办学和教育部考试,并纳入了干部教育计划。(《北京日报》1版于1983年2月19日,《党政干部基础考试安排》)

此后,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技术和文化的热潮在全市干部中兴起。截至1983年6月,全市3.9万余人参加了中文、哲学、法律、数学、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金融、档案管理、英语、工业与民用建筑、农学、党政干部基础科12个专业的自学考试,其中干部占50%以上。在积极参与学习的干部中,既有业务管理干部,也有党政干部;既有中青年干部,也有50多岁的老同志。他们的学习意识越来越高,很多人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1983年6月14日《北京日报》第一版《本市干部积极学习政治理论、专业技术和文化》)

1983年6月14日,《北京日报》第一版

4. 一批私立大学和社会补习班诞生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兴起催生了一批民办高校和社会补习班。

1983年初,该市第一所私立大学燕京高等外语学校开始招收学生。该学校由热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创办。他们从高校和其他单位聘请退休、退休或在职教师担任教师。毕业后,学生可以参加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大学学位(1983年1月29日,《北京日报》第二版和《燕京高等外语学校招生》)

1994年,在祥云教育中心,“高考”学生排队领书的场景相当壮观。袁学进/摄

1983年底,朝阳区民办人民科学文化大学业余专科班开始招生。学校由首都文化教育和科学界的一些人组织。学制为3-4年,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开设的专业考试。(《北京日报》2版于1983年12月5日,《朝阳区民办人民科学文化大学今日招生》)

社会越来越重视和支持通过自学道路培养人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积极协助开设广播、电视讲座和辅导班。许多单位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辅导学校,为自学者创造学习条件。

2000年,考期临近,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周末去辅导学校听课。谢荣楚/摄

据本报1997年1月15日6版《京城自学高考创新记录探源》报道,上世纪90年代,祥云教育中心办的辅导班在京城颇有名气。这里有12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由北京大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师范大学300多名教师授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授课。由于管理严格规范,学生参考资格率高,1996年公共课首次通过率大多达到70%。

5. 每25名成年人就有1人“高考”

由于教师来自普通高校,考试管理相对严格,社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文凭非常“硬”,是真正的材料。

1986年,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向20名自学本科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批准了这些毕业生的学位。为了证明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进行跟踪。结果表明,这20人接受的试题难度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相当。他们参加了中文专业规定的18门课程,全部通过,其中15人平均得分超过70分。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朱德熙认为,他们的毕业论文不低于任何高校中文系毕业论文的一般水平,有些文章,即使在高校中文系,也应该属于优秀的类别。(1986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第一版《本市自学高考文学学士质量合格》)

1986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第一版

事实上,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受年龄、学历、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入学考试,考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考试,不仅满足了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的学习愿望,而且给那些不能全日制学习的骨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考试,到1995年,北京每25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参加自学考试。(1995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第一版《每25人有1人进入考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外国教育界的认可。截至1997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20多所大学明确承认了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成绩和教育背景。(《北京日报》1版于1997年4月23日,《城市自学考试申请人数再创纪录》)

1997年4月23日,《北京日报》第一版

如今,随着我国教育的繁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再是培养人才的主流,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创造的终身学习精神一直在传承至今。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北京率先试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北京率先试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