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学校 > 自考学校  > 

衡水学院自考专业:师彦伟:冀县师范学校那些事

衡水学院自考专业:师彦伟:冀县师范学校那些事(图1)


冀县师范学校那些事

师彦伟


12月初的一个晚上接韩编辑电话,说正在谋划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刊2021年1月份起改版,让我写一下学院前身“河北冀县师范学校”的事情。说实话,我现在写文章很怵头,深知“爬格子”“填格子”之难,有点胆小了。也不愿意写回忆文章,怕触动曾经有过“心结”的一些往事。


经不住韩编辑的一番鼓励,商定从入学报到那天看到听到的开始写起,主要写个人的亲见亲闻亲历。


动手之前,忽然想起2019年入学40周年时,个人写过《心结》一文,主要讲述了考上这个中等师范学校于心不甘的心路历程,并发表在《我的老冀师》文学爱好者微信公众号上。2021年恰是毕业离校40周年,本人已是头顶裸露、两鬓斑白、年届六十,“心结”早已释然,况且老冀师早已经搬迁且升级为大专院校,原址原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留下点历史记忆,作为曾经的“局中人”还是写点曾经的故事吧。


说动手就动手,立即开始回想并首先画出了冀县师范学校全貌平面图,力争在冀师原址上寻回一些曾经的而今几近模糊即将被岁月抹去的记忆。


一、


入学报到那一天


记忆中,1979年11月8日是我入学报到的日子(后经了解,我们那一届十个班502名学生,是分三天办理入学的)。


那天,我是带着复杂的心情整理行囊离开村庄的。说复杂为何?一曰喜,喜在自己终于可以离开农业地,去吃商品粮了;二曰恨,恨在自己没能考上大学,对上中专师范这个结果十分不满意;三曰盼,盼在以此为台阶,将来有机会继续考大学。概括地说,就是带着一个“心结”走向了冀师。


那天,我在县城郑口上车,乘坐的是从德州出发,路经郑口、大营、南宫、冀县到衡水的长途公共汽车。一路上,也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只记得汽车在大营和南宫汽车站内稍作停留,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就到达了冀县南关汽车站。下车后,受到学校接站学长们的热情迎接,并用接站专车送进了位于冀县老城的学校大院。


学校大门正对着一条南北大道。接站专车一拐进这条大道向北行驶,映入眼帘的就是坐北朝南的学校大门,在大门顶上和两侧插满了彩旗。进入大门是一片广场,在广场北侧的正中矗立着一栋灰色的二层楼房(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栋别致的U型建筑,U型开口朝向北面),在楼的两侧各有一排平房。


那天,在这排建筑物前面整齐地摆放着一长溜签到桌椅。只见广场上,男男女女,人来人往,看岁数参差不齐,听说话口音不同,突然内心生出一种感觉,就是从即日起,自己真的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了。顾不上停下来细看细想,自己已被引领到十班报到的桌子前面。


刚办完登记手续,一位长我几岁、英俊帅气的青年(报到的同学中有比此人年龄还大的)便叫住了我,问道:“你就是师彦伟吗?”我说:“是啊,你认识我?”他说:“当然,我见过你的照片。”接下来,他又说:“我姓柴,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你当学习委员吧。”当时,我毫不犹豫回道:“我不干,我没有当过官。”之所以我会断然回绝,是有原因的。因为我接到这个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自己和父母都不满意这个结果,并去县教育局咨询过能否放弃本次录取、来年再考的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我万般无奈地入学,且抱定了中专毕业后再考大学的思想,决心充分利用这两年夯实文化课基础,不愿意因任何琐事分散精力而虚度光阴。当然,外人不会了解我这一切。他继续且有点坚决地说道:“先干起来,刚开始班级里的事情总得有人管。干一段时间后,再说干不干吧。”


从那时起,柴老师在冀师十班当了二年班主任,我也因为干了一个时期得到同学们认可,在后来的班委会成员选举中没有落选,而当了二年的学习委员。


那天带着“心结”入学的同学,肯定不只我一个。之所以敢如此肯定,因为我后来发现,本班就有不少同学同样存在着毕业后再考大学的思想。后来还发生了一个让我难以忘却的事件,就是入学后时间不长,在同学们中间流传出一个“冀县小师范”的说法,这个说法未免有点偏激了,也深深刺痛着大家本来就很脆弱的心。为此,学校领导很生气,并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予以批驳,教育广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学校、爱护学校声誉,正确认识自己、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次大会以后,“冀县小师范”的说法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如今总结发现,带着不甘心、不满足的“心结”入学,也许是件好事情。为了打开“心结”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也许是冀师在校生们主流好学风气的形成原因之一;为了打开“心结”而不懈奋斗、事争一流,也许是冀师毕业生们实现社会价值不竭的内生动力之一。这也应该成为冀师值得骄傲的事情。


二、

冀师独立暨1979级开学典礼


1979年新生入学典礼是十分隆重的,因为这是冀县师范学校独立的第一年,我们是冀师独立后的第一届学生。那天的大会是冀师独立庆典和新生开学典礼在学校大礼堂合并举行。


学校大礼堂坐落在校内广场的东侧,礼堂大门口朝西,主席台在礼堂的东头。典礼那天,主席台上坐了一排领导,台下坐满了全校师生。


当年典礼的程序和内容大多忘记了,留下较深印象的主要是冀师校史和独立相关的内容。记得有位领导在讲话中,叙述了民国时期河北省在冀县设立第六师范学校、后几经更名和搬迁、培养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同时重点讲清了当前学校再次更名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社会亟需大量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中小学教师,当年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存在很大比例无学历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大量的社会青年踊跃报名和应届毕业生同场竞争,大中专院校数量少、招生少,现有学校能力明显不足。在这个大背景下,衡水地委、行署决定,“衡水师范冀县分校”独立办学,定名为“河北冀县师范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招收502名学生,是冀师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旨在为农村学校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次典礼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我发愤读书、为学校增光、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难忘同学情


前两年,有一位同学发起建立了冀师十班同学微信群,使得毕业近四十年没有联系、分布在11个县(市、区)的同学有了一个共同交流、增进了解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知道我们班53名同学已经有两位离世了,更增强了我对同学友谊的追念之情。


说起宿舍之情,我经历了两次。第一次是入学之初安排的宿舍,有四个人。第二次调整,是学校分文理班之后发生的事情,有三个人。


说起分文、理班,就得插上一段话,这要从同学们的年龄差距讲起。上世纪70年代实行九年制教育,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两年,从七八岁开始上学,参加高考时就是十六七岁。1977年到1979年,这三年是恢复高考后社会青年报考的高峰期,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同学在年龄上相差十几岁是很正常的事情。刚入学时,我们学校的每个班都分配有三十岁左右的同学。分班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青年同学极力呼吁学校分班,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记忆力明显不如应届生,同样要求学好数、理、化课程不客观也不现实。学校认真研究后,决定对原10个班进行整合重建,确定1—2班为文科班,3—10班为理科班。一般年龄较大的同学,其中包括我们班的几个同学都去了前两个文科班,我仍然留在10班。


最初分配的宿舍里,4个人来自4个县,一位潘姓、两位李姓和我,只有我是应届生,那三位同学岁数都比我大很多。其中一位景县李姓同学失眠特别严重,虽然同学们调侃他是得了“相思病”,但大家还是从心里怜爱同情他,也短不了问候一句:昨晚睡着了吗?睡得咋样?


前两年我在市内大街上碰见了这位严重失眠的同学,他身体明显发福了,比当年重了50多斤。问及患病原因,他说,想当年为了考学,前几个月里,白天参加劳动,夜晚补习功课。几乎天天如此,每天都干到两三点钟,甚至更晚。学习方法是:对语文、数理化四门科目,是拼命恶补,争取多拿点分;对政治科目,尽量看点哲学类书籍,听听广播了解点时事政治,争取少丢分;对英语科目,基本就放弃了。当年决定参加高考的社会青年压力是很大的,周围百姓都看着你哩。你考上了,会说你能耐真大;考不上,会说你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高压之下,身体超负荷运转,大脑高度紧张,等考试结束,人瘦了一圈,也有了失眠的毛病。


目前,这三位同学早已经退休,都升级当爷爷了,含饴弄孙,享受起天伦之乐。


第二次调整的宿舍里,3个人来自3个县,都是应届生,印象中是为了备考大学、共同收听收音机里的英语讲座节目并且不影响别人休息而争取住到一块儿的(我们学校没有英语课程)。目前,我们三人还都在工作岗位上。


我们班同学来自11个县,是一个互帮互爱、团结战斗的集体。那个年代,我们的伙食分配是粗粮70%、细粮30%。那时我已经开始闹胃病,喝了棒子面粥,吃了棒子面窝窝头,马上就烧心吐酸水。究其原因是,我在每天步行六里地去上公社中学的四年里,中午常不回家,午饭吃自带的棒子面饼子或窝窝头(在学校专用大锅里熥一下,有时还熥不透。那个年代极少能吃上馒头),就着咸菜,喝点溜锅水,长期如此,已经把胃吃坏了。在这种情况下,有5位同学同我一起打饭吃饭,有一个白面馒头只让我吃,别人都去吃窝窝头,给予我极大照顾。在这个班集体里,时时处处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兄弟姐妹般的疼爱。


回想这些往事,心情久久难平,同学之间的友好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四、


留校那三年


背景资料: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大中专院校由于逐年扩招学生,几乎都存在师资匮乏问题。因此,学生留校成为那一个时期各学校解决燃眉之急的手段。对于冀县师范学校来讲,1979年之前的留校生多数直接从事了教学工作,1980年之后的留校生均安排从事教学服务或后勤服务工作。1982年之前分配到冀师的都是师范专科毕业生,1983年之后才开始有本科生陆续分配到冀师。我是1984年11月份才调离冀师的,以上叙述均属亲见亲闻亲历。


冀师1981届毕业生502人,留校4人,工作安排分别是校团委书记、会计、物理实验员、化学实验员。我担任化学实验员。


在留校三年中,除了干好本职工作,我还教了一学年的英语课。


从1981年开始,学校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三年,这一届学生从18到29共有12个教学班(1977到1980年,学校招收的都是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学制两年)。大概是一个学期后,应这届学生的强烈要求,学校决定为他们开设英语课,当时苦于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便找到了正在学习英语、准备深造的数学专业大专生康老师和我这个中专生兼任,康老师教前六个班,我教后六个班。


接受任务后,我们二人经过认真商议并报请学校批准,决定采用许国璋编著的大学英语教材施教。在这一学年里,我与六个班内渴望学好英语的部分学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多年以后,我这个实验员身份的人依然被那届不少学生尊称为老师,也感到很欣慰。


作为一个留校生,不满足于永远当一名实验员,深知中专学历若想在本学校转变身份去从事教学工作是不合格的,仍旧坚守着大学梦。所以,始终坚持学习英语,天天收听收音机或收看电视机里的英语讲座节目,加上一学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进一步坚定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后来干脆萌生了报考大学英语专业的想法。有一次向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提出了报考大学的要求,被明确拒绝,说:你不能刚参加工作就想走吧。此事过去不久,便得到了河北省自学考试将于1984年上半年开考英语专业的消息(当时电视大学没有英语专业),遂决定边工作边参加自学考试。


记得当年住在同一排平房宿舍的留校生王老师,他读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天天熬夜,我参加自学考试也需要如此。整排教师宿舍,熄灯最晚的是我们二人。常常在夜里12点左右,我俩还要下一盘中国象棋,纯属娱乐一下、换换脑筋再学。多年之后,他还把我俩半夜对弈的事情写进他的散文中去了。


1984年11月份,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冀师,但并未中断我的自学考试。英语专业大专阶段设有9门课程,每半年考两门,需要每一门都顺利拿到单科结业证,两年半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自学考试没有辅导老师,英语专业还需要加考口语科目,其难度非同一般。当年同我一块儿参加自考的冀县中学英语教师,中途都放弃了这种取得学历的方式。1986年上半年全省自学考试首批英语专业大专毕业共65人,全衡水地区仅3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我。为此,我着实高兴了好些日子。如今说起我的大专学历,仍然觉得有点自豪,并且不谦虚地说,真正会学习,懂得如何去学习,就是从参加自学考试才开始的。


留校那三年,“学不可以已”是我的座右铭,并亲手书刻在一块玻璃板上高悬于室内,时刻警醒自己,不忘提高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之初心。那块座右铭刻板,在调离冀师时虽然没有带出来,但那五个字至今牢记在心里,始终鞭策着我。

冀师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起点,是冀师培养教育了我,我会永远铭记她、感谢她!


作者简介:

师彦伟,河北省故城人,冀县师范1979级十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丶学术委员会委员。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衡水学院自考专业:师彦伟:冀县师范学校那些事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衡水学院自考专业:师彦伟:冀县师范学校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