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史上的开拓意义
- 自考学校
- 2023-03-29 16:49:53
欢迎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标题号。如果你喜欢标题号发表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标题号。每天都有精彩的文章推荐。
民间歌谣是一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形象。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亲自删除《诗经》,让它成为中国诗歌的源泉,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华,其中《国风》是周朝各国的民歌。古语又云:不平则鸣。唱歌的方式,士大夫写文章,形之笔墨;普通人,文化不高,只能哼几句,发牢骚,口口相传,就成了民歌民谣。
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民间歌谣,有观风俗、观民情的传统。根据《汉书·艺文志》,古代设置诗歌采集者收集诗歌,并为天子配音演唱,让天子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有利于“王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刘宗元的《捕蛇者说》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并指出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因此,以丈夫观人风为主。观人风就是观民风,为了避免唐太宗李世民而改变。唐代仍然存在着收集民俗的传统。
景德镇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历史上的商人聚集在一起,被称为“千猪万米码头”,形成了悠久、厚重、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嘉明 摄)
景德镇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工匠来自世界各地,商人聚集在一起,人口聚集在一起,被称为“千猪万米码头”,形成了悠久、厚重、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民间歌曲和其他民间文化也不例外。经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民歌民歌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景德镇民间歌谣朗朗上口,注重押韵,易于记忆和背诵,方言俚语混合在一起,因此在下层人民中广泛流传。约略分类如下:
讲述工人的辛苦和生活的辛酸
“手里拿着火把进坯房,照得很好。左边的桶,右边的料板床。料板床上的猪油絮,臭虫虱蚤大喊大叫。我睡不好一遍又一遍,挣到黎明。”“杉木料板七尺长,白天托坯晚上当床。一粒豆豉吃两顿饭,一盆烂饭吃两天。”理解如话,借用白描、夸张的手法,让做坯工的生活环境和艰辛一目了然。
“水竹工人泪流满面,苦不堪言。冬天穿猪油絮,夏天赤膊上阵。头发拖地没钱剃,盐水当菜糠当粮。十有九个单身汉死在山上。”水竹工,是包装工,用竹条、稻草等瓷器包装,方便长途运输。缺乏衣服和食物,没有食物和钱,不能娶妻子,努力工作,足以让人们同情。
“坯房老板,坯房老板,捣(或淘)泥做坯手搅。弯腰驼背被压榨(或痛苦),死得不如一棵草”。这是清代流传的一首歌,被列入《景德镇历代诗选》,有幸成为高中历史卷的多选题。最后一句特别难过。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像芥末。
制瓷的各种工种也被比作动物,比如忙碌的淘泥工叫牛,说是“一头牛,河边游。河边没有草,说河边好。”。跑来跑去的空白工是马;背驼腰弓的空白修复工是虾公;为空白底部切碎泥浆,做成圆形切割(方言音同挖)。空白工是土狗(钻孔昆虫);因膝关节变形而行走摇摆的拉坯工叫螃蟹;不断向泥模拍打的印坯工是鹅;慢走的小装坯工是骆驼。这些都显示了艰苦的工作之一。
“如今世道鬼天下,窑场牢房是一堂。头屋酒肉臭,可怜的窑工饿断肠。窑场就像牢房,把头和窑工的生活比较起来,云泥的区别,称之为“鬼天下”似乎并不过分。
“你吃什么?我吃了红色的茎颈(只剥谷壳的糙米)。你吃什么菜?我吃的很臭。你做了什么?我做酒令杯。师傅打你吗?抓住两端。”据说这是学徒工的哭声,吃得不好,经常被打,遇到泪汪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工人主宰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据说当时有些人不想进入机关,想进入瓷厂。为什么?工资高,待遇好。此外,瓷厂还设有托儿所、医务所、宿舍楼、夜校、食堂等配套设施,社区功能齐全。民歌云:“不嫁农不嫁干(部),嫁瓷业工人最划算。”变化天翻地覆,连女生择偶的标准都变了,陶瓷工人不再是旧社会的“十有九个光棍汉”。
反映瓷都的民俗风情
过去,景德镇被称为“草鞋码头”,还有一条草鞋。民谣云:草鞋四根筋,路是亲的;草鞋码头,可以通向四面八方;草鞋不一样,边打边像。草鞋质优价廉,轻便防滑,是瓷器行业工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因此,“草鞋”被用作陶瓷生产能力的测量单位,可以从草鞋的数量来计算劳动力的数量,开除工人也被称为切割(切割)草鞋。
“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挑柴、担泥、挑坯、运瓷...搬运工作离不开扁担。只要吃苦,肯出力气,在景德镇这个地方,有口饭吃不成问题。“老磨明料(青花颜料)幼学艺术,女画青花男(方言,指加工制作)坯”,男女老幼都有分工,各忙各忙,难怪周边省县、四乡八邻都涌到景德镇谋生。
“一道生,二道熟。三道四道成师傅。”虽然瓷器是一项工艺和技术工作,但只要你愿意努力工作,熟能生巧,你就可以成为一名著名的老师。一些工匠也在各自的过程中成名。
“珠山八友,四海有名,八支画笔,四支烟枪。父子一对,公婆一对。碧珊先生,不幸早逝。”总结珠山八友。据记载,王琦以刘雨岑为干儿子,王大凡的女儿嫁给了毕伯涛的儿子。珠山八友和“月圆会”的创作在景德镇陶瓷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乐平市由景德镇管辖,戏曲文化深受欢迎,村村有古戏台,据统计,有400多个。民谣云:“三天不看戏,肚子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月份不看戏,看到大家都有气。”文字活泼滑稽,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村民的形象,没有戏看,痛苦不堪。
弘扬瓷工斗争精神
民歌《打派头双文》有两首,“县长县长,你听端详。街上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一日工资,辣椒五两。工人生活,苦不堪想。抚养你的孩子,抚养你的父母。要求加资是理所当然的。万恶绅,经营窑场。如果你不加资,就打你的头。一天不加,踩你的空白车间。两天不加,打你釉缸。三天不加,要你蚀光。四天不加,簸箕装肠。你有官兵,我有棍子。如果你不赢,你永远不会结束。”
“老阎王,别疯了。加薪,应该。你有刀枪,我不怕,我有棍子,你很难阻止。工人们团结起来,小心你的五斤四两。”
派头就是罢工。据说清末罢工时,窑主与政府串通,同意满足工人的要求,但必须“派第一个”。工人领袖熊志四站起来,愿意献头,故名。陶瓷工人强烈要求加薪,因为价格飙升,生活艰苦。如果你不加薪,你会怎么做?即使有官兵,你也不怕。这很像一场战斗,表明了“永不胜利,永不结束”的坚定信念。
停工罢工是工人们必须使用的一种手段。景德镇陶歌云:“每年7月中元节,几处坯房都会议事。每次停工总会发生事故,好官的调护就要重新开放。”受生活压迫,被窑主、政府剥削,无奈。经过调解,窑生产仍需重新开放。
连接景德镇的地名
“滴滴,卖膏药,三鹿庙到观音阁;观音阁,拐弯,一走到比赛宝坦;赛宝坦,千佛楼,一走到南门头;在南门头,人很拥挤,一走到小港口;小港口,回去,一走到中渡口;中渡口,有船,一走到池塘边)。;塘旁到人挡,一走御窑厂。滴滴,方言,指的是物体很小很小。九个地名,连成一串。一句一韵,用方言读起来很有趣。
告诉瓷工或其他相关情况
“玩春天,坐二春。四五六月定位,七死八活九翻身,十月后日夜工作,严冬腊月转乡。”这首《瓷工一年歌》用数字串起,总结了瓷工每个月的情况。定位,就是定生产岗位。上半年几乎浪费了,九月份才有所改善,十月以后是旺季,加班加点,日夜赶工。瓷工的口吻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瓷工的生产和销售规律。另一首歌《一年到头的歌》与此类似,从“正月,潼台分别”到冬月,引用戏曲典故分述每个月的情况,比较优雅,需要加注释,才能理解大意。
“装坯开禁,乡下得到信。失田不做,漏夜赶镇。三吊二百元,买个压肩棒”。开禁就是开门收徒。瓷器行业的各种工作都有不同的开禁时间间隔,要么三年,要么五年,长达十年。开禁信息一公布,都昌、鄱阳等邻县的村民就抛弃了妻子和孩子。他们不做田地,来景讨生活,希望挤进窑里学徒做工。“错过一夜(连夜)赶上镇”,你可以想象你期待已久,心情急迫。
“冯余江曹大如天,张王刘李站在两边”,总结了景德镇首都(昌)帮的资产和势力。都(昌)帮是景德镇三帮之首,以冯玉江曹四姓为主。其中,冯明末来景工作,逐渐繁荣,最终成为第一户;都昌多宝乡余氏独掌挛柴窑技艺,传子不传女,成为独一无二的绝学。新中国成立时,它已经传承了七代人。至于全国四大姓张王刘李,他在这个领土上摸不着门,只能靠边站。
景德镇民国时期有三佛、四金刚、十八罗汉。据沈德新先生的《民间瓷器故事》记载,三佛中都(昌)帮余氏独占两家,四大金刚中都(昌)帮冯氏、余氏各一家,十八罗汉中都(昌)帮占半壁江山,九家,冯氏、余氏各两家。可见“大如天”的说法绝不是谎言。
“前世不修,出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扔。”徽州以山林为主,“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庄园”。没有田地,没有食物,家庭不能养活,只能让孩子出去谋生,或学习艺术,或做生意,代代相传,形成徽商,晋商,潮商被称为中国三大商业帮派,有“没有徽章不是城市”的说法。徽州毗邻景德镇,上镇谋生是自然选择。他们充分发挥商业智慧和艰苦的创业精神,使徽州成为景德镇的三大帮派之一。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景德镇陶瓷史上的开拓意义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景德镇陶瓷史上的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