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学校 > 自考学校  > 

西安航空学院自考网 航空工业强国路上的追梦人

西安航空学院自考网 航空工业强国路上的追梦人(图1)

复材复合材料试验高级技师崔郁:耐住了寂寞 人生自繁华

崔郁,航空工业复材复合材料试验高级技师,航空工业技术能手、首席技能专家,曾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航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等多项殊荣。

崔郁立足岗位,锐意进取,在复合材料理化检测技术等方面练就了一身绝活,她怀着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凭借着过硬的测试技术,无数次解决了复合材料检测技术难题, 保障了科研、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 为国防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扎根一线 锐意进取

复合材料检测是复合材料大规模应用的重要保障,没有复合材料的检测,就像一个人的健康没有了医生的诊断。崔郁扎根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开始,刻苦钻研,到逐渐成为复合材料检测专业的工匠、大咖、专家,这一走就是30年。她作为技术带头人出色完成了复合材料化学分析、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DSC、DMA、TGA、流变、透射电镜以及材料的燃烧、物化、力学等分析测试工作,建立并优化了分析测试方法,有效保障了型号任务材料选型与质量控制,实现多个新材料在重点型号上的装机应用。作为检测负责人,她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完成了复合材料检测技术中心理化和力学试验室的筹备和建设工作,使得复合材料检测更具体系化、标准化,主持论证“材料测试平台”建设,完成微观分析、热分析、元素分析、阻燃、环境、力学等40余台套设备的论证,20余台套先进设备成功落地,大幅提升了复合材料理化、力学的研发表征能力,为新型材料在重大项目和重点型号上的应用保驾护航。

胸怀报国志 不忘航空情

崔郁对设备的热爱胜过一切, 对工艺的钻研近乎痴迷。面对新设备、新方法、新概念,她勇挑重担, 刻苦攻关,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简到繁, 努力更新知识结构,加班加点,分秒必争,为的就是材料更可靠一点, 型号进度更快一点,新型战机更轻盈一点,为了这些一点点,崔郁一直在努力, 从未止步。此外, 崔郁立足国内, 紧跟国际前沿,积极对标国外先进复合材料理化检测技术,查漏补缺,取长补短,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消化吸收, 创新应用,主持编写了和修订的多项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扎根航空,矢志报国。凭借自身努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她负责的检测平台硕果累累,为多个型号选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对项目的成功研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巾帼不让须眉,凭借自己的敢闯敢干,她屡获殊荣,“民机舱内材料燃烧、烟雾、毒性专项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不含MDA低成本聚酰亚复合材料及其发动机分流环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液态成型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获航空科学技术二等奖;“某型号桨叶成型技术研究”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某型号螺旋桨桨叶成型技术研究”获航空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一个个荣誉, 一座座奖杯,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她深知,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胸怀报国志,不忘航空情。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繁华

科研工作,充满着单调与乏味, 尤其是理化检测工作。一个个试片, 打磨成镜面般光滑,一张张金相分析,让人头昏眼花,一个个检测报告,堆积如山。就是这么枯燥的检测工作,崔郁一干就是30年,完成了从一名一线工人到行业大咖的华丽转身。30年如一日,崔郁总是能从这看似乏味的工作中不断地寻找到乐趣和支撑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为提高复合材料测试表征能力,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她说,与科研技术人员的默契配合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也为科研人员的想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她觉得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人生没有几个30年,只要你把握住一个30年,你就会成功。崔郁就是这样的一个执着的女科研工作者,耐住了寂寞,人生自繁华。

自控所特级检验技能专家刘海军:经得起国家检验的检验能手

他坚守航空事业近30年,先后参与6型15类新机关键舵机研制攻关,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拥有7项国家专利,从一名普通铣工成长为航空工业检验专业的领军人物,究竟有什么秘诀?作为集团的特级技能专家,航空工业自控所刘海军常说想做好检验工作,要明确四个维度——

角色

“不仅要检验产品,更要不断思考怎样能测得更快、测得更准。”这句朴实的话就是刘海军对检验的角色定位,基于这个初心,他创造了低成本便捷化的“海军拓模检测法”,使零件内腔转接圆弧的检测精度达到±0.02毫米,实现了非破坏性的精确测量。

2009年某型进口飞机连续发生了数起漏油故障,严重影响了飞行安全。为了排除故障,需要对300个下壳体的故障部位进行检测,还要求不能损伤壳体和污染壳体油路。通过反复技术攻关, 刘海军决定采用间接测量法——“拓模法”。在一次停电后,他找出蜡烛接着查资料,不小心一滴热热的蜡油流到了手上,对啊,这不也是一种拓模材料吗? 刘海军立即在饮料瓶和调料瓶底进行了试验,发现蜡的熔点低、自流性好,能够很好地填充实体;固化后收缩率小, 模型刚性好,可以保证取模时变形量小; 与金属材料分离度高,方便拓模后取模, 对被测零件还没有污染。

一项看似“简单”的发明,在1个工作日完成首批25件壳体的检测任务, 极大压缩排故周期,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用户的一致好评。

管控

“检验不仅是质量把关者,更要及时反馈,为设计优化图样、工艺加工调整参数提供依据,作流程的管控者、优化人。”刘海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某型下壳体形状复杂,加工周期长达2年, 工序105道、被测要素多达5467个,存在准备时间长、通用量具效率低、被测要素多、手工抄写易错漏等一系列问题。刘海军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改进,他细致地记录了每一个检验环节,光记录本就用了几十大本。在吃透全过程后,他提出将现有的分段检验改为专线检验——编写检测规范, 统一规范检验方法,实现了检验流程的可重复;设计《首件检验记录本》,对加工全要素按工序进行表格制式填写,避免加工者错、漏填加工要素,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设计制作多种专用综合性测量模块,大幅提高在线自检能力,实现过程的快速检验与有效控制……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将由面向结果的检验向预防控制的管控转变。

创新

“其实我没做什么,只是把该做的做了,也许就是做好了那么一点点。”提起自己的岗位创新,提起令人咋舌的7项专利,刘海军总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些分内事。但厚厚的成果表却无声地讲述着他的传奇。除了“拓模检测法”,刘海军设计并制作的“多余度复杂壳体功能孔综合测量仪”,首次实现了对功能孔可视化的快速、准确测量,检测精度提高3倍以上,检测效率提高3倍,仅2015年就节约检测剖切工时费1.8万元、材料费5.6万元、人工成本2.2万元,减少报废质量损失26万元。他设计的新型“柱塞泵组件轴向间隙检测装置”,检测精度达到0.004毫米以内,填补了行业空白。这些技术革新有效地提高了检测精度、效率,保障了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交付。

改变

“时代在变,工作要求在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刘海军这样谈“改变”, 对他个人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学员变成了培训师。作为集团特级技能专家, 他积极参与行业间的技术交流,编写了《创新与创新思维》《延伸工作流程提升检验价值》《机械加工检验技术新应用》《复杂液压壳检测技术》等技术资料和论文,实现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承复用。

在所内,他参加了多个技术攻关和生产交付团队,积极发挥专家作用同时对团队实施传、帮、带,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绝招传授享。从基础的《通用量具的正确使用》《平台检测技巧》到《复杂液压舵机壳体检测规范》《专线检验员角色认知》,形成了系列精品课程。培养徒弟10余人,均能独立承担重点型号产品的专线检验,多人获得过所级荣誉表彰和部门明星员工。

提起这次获奖,刘海军只觉得是自己的幸运,是很多同事、领导在不断帮助、支持他。也许,这种感恩的心,这种对工作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才是他四维检验之外成功的秘诀吧!

金城模具钳工高级技师董钢:献身模具事业的技能专家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到成长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航空工业钳工工种首席技能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年间,他在最基层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人生的精彩,谱写了一曲最美的劳动者之歌。他就是航空工业金城精密公司模具钳工高级技师董钢。

初出茅庐 不同凡响

1994年, 董钢从金城技校毕业,当时就技高一筹。别人一般定四级工,他硬是比别人高一级——五级工。因此,他享有一点“特权”,想去哪个分厂由他挑, 但他一头扎进了模具分厂。21岁时,他因出色的技术成为金城最年轻的技师,27岁升为高级技师, 期间进入南京林业大学继续深造。

在模具分厂期间,董钢就以技术过硬而声誉金城,负责各类模具的研发和制造。在模具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10余年后,调入金城精密,负责模具的维修和保养。对于工作角色的转换,董钢没有丝毫的怨言,他欣然接受分配给他的每一项新任务,钻研耕耘。

技术攻关 创造价值

苦练技术, 将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中,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价值。作为金城精密公司模修组组长、技术骨干,董钢先后参与了公司ZF、VDO、MZCC等产品的模具开发制造和技术攻关工作。他多次针对模具结构大胆改进、自主设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降低ZF转向泵壳体产品废品率》项目为例,ZF壳体阀孔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渣孔、气孔等难题困扰着技术部门,董钢用心钻研,通过对模具阀孔型芯多次改进,自行设计专门的冷却系统等,改变包紧力和热力场问题,减轻拉铝和减少气孔, 使该产品废品率显著下降,仅此一项每年降低质量成本数十万元。

勤于学习 乐于分享

早在十余年前,董钢认识到现代模具设计制造向敏捷化、高精度化、高速化方向发展,他认为模具钳工要充分熟悉模具设计,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他的梦想。他参加了计算机自考,自学设计应用软件。他不断给自己充电,钻研新知识新理论,“董钢防错法”获得金城班组创新成果一等奖。在“董钢工作室”,他建立工作学习化模型,制定“师带徒、一带一”学习方案,提升班组操作技能,“董钢工作室”入选南京市十大技能大师工作室。闲暇之余,在模修组的课堂里,他热心传授技艺,毫无保留地分享其经验和知识,在他的带领下,模修组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在模具钳工岗位上,董钢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梦想。他曾先后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优秀师徒、航空工业首届工人技能大赛苏沪皖赛区钳工第三名、南京国防系统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2015年1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飞数控高级技师牛雪平:克难攻坚争一流

初冬的晨霜,笼罩着大地,天际刚露出鱼肚白,航空工业郑飞数控厂房里,已经有了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全国技术能手、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航空工业郑飞数控高级技师牛雪平。

踏石留印 他敢闯敢试创效益

有一股梦里飘香的风,总在手掌里起势,汗水里酝酿;有一种爱岗敬业的情,总在心底里传递、行动中飞扬。牛雪平用实干证明了,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 持续累积而成的。2017年,他团结带领9名数控操作团队成员,攻坚克难, 人均全年完成工时10000余小时,无超差,无报废,为航空产品高质量如期交付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难题,他从不退缩。某关键重要件的加工,面对型面多、型腔复杂, 加工变形大、易断裂,形位公差要求严、孔精度高,装夹困难、工序冗长等诸多挑战,为了保证交付,必须另辟蹊径。面对困难,他主动请缨,改进加工方法,科学挑选刀具,反复调整机床进给、切削深度等参数,使加工效率成倍提高,有力保障了此项研制任务优质高效按时完成。

守正创新 他克难攻坚争一流

新品研制,从来就是加工中的难题,让人望而止步。牛雪平却将这种挑战当作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现有的五轴加工中心工作台行程只有1000毫米,而某新品零件总长却是1200毫米,其翼型面(带角度)长度达1046毫米,形位公差要求严,必须一次装夹完成加工,同时加工时间紧,他潜心开发设备功能,使装夹的零件在空间上实现复合角度旋转,从而使零件的加工控制在设备有效加工区域,拓展了五轴设备超行程加工的新境界。

创新离不开个人的聪明才智,更需要团队协作、制度保障和机制引领。在郑飞,除了传统的设计团队、工艺团队,还有一个蕴含巨大能量的科技尖兵——“牛雪平创新工作室”。仅2017年,工作室就攻克《基于CATIA的五轴数控编程技术与程序后处理技术开发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 发表科技论文8篇, 完成技术革新54项。他们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注重管理创新。为提高新研产品的适应性,“一人多机、一人多能”的管理被广泛应用,不仅有效节约成本、实现精益, 而且提升了员工素质和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应变能力。

创新是牛雪平工作的常态,他在数控一线整整战斗了十九个春秋,技术攻关从未间断,他胆大心细,敢于向传统工艺叫板,优化加工程序,数十个难关被拿下,多种高精度复杂零件加工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通过技术革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设备效率,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2017年由他完成的两项关键技术革新项目,就为公司年创效益超过300万元。

敬业精业 他笃行不倦立标杆

牛雪平拥有一身好本领,作为数控方面的领军人,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得殊荣。但他却从不保留,将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经验和知识倾囊传授,无私带徒传艺,让人心生敬重。他负责四台五轴加工中心的编程和生产,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其他成员,推动团队整体进步。他多次登台授课,培养数控人才近300名,为装备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爱岗就要精业,精业才能敬业。虽然,他已经取得了许多荣誉,但从未满足,不断学习提高,熟练运用多个系统,对加工大型易变形、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有独到诀窍。正是这种自我奉献、笃行不倦的精神,为强军梦蓄积着力量,实现着一种更为崇高的价值。

夜深人静,时常看到他们下班途中还在谈论着工作。灯光下,是他和他的团队恣意挥洒蓬勃朝气与火样的热情;月光中,是他和他的团队用燃烧的青春播撒着无尽的希望。

春播一粒黍,秋收万担粮。牛雪平作为新时代的实干家,以航空报国的崇高追求,敬业诚信的责任担当, 敢于创新的胆识勇气,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敬业榜样。

成飞数控航专设备电气维修高级技师申少泽:大国重器的守护者

从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战机到备受关注的C919大型客机,在这些大国重器背后,有一位工匠,既当“医生”又当“侦探”,默默维护着机动设备, 以保证这些大国重器翱翔九天。他就是“85后”航空工匠,来自航空工业成飞的数控航专设备电气维修高级技师申少泽。

无法割舍的航空梦

1985年,申少泽出生于山西的一户军人家庭,受家庭的影响,申少泽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军人,尤其对于从小就喜欢航空的申少泽来说,空军就是他心中最理想的去处。

高中毕业后,梦想加入空军的申少泽因为体检没有通过而不得不另谋出路。最终申少泽报考了航空院校, 来到了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彼时的申少泽就想,即使无法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哪怕自己可以修飞机,也无怨无悔。

2008年,申少泽大专毕业,怀揣着“航空梦”的他来到了航空工业成飞。参加工作后,申少泽发现,自己只是从事机动设备的维修工作,不但和自己所想的修飞机相差甚远,甚至连接触到飞机的机会也没有。

在成飞工作的前两年,申少泽很迷茫,他觉得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和他的“航空梦”大相径庭。在迷茫之中, 申少泽有一次参加了某设备的维修。而这台设备,刚好被运用在待维修的飞机之上。那也是申少泽第一次亲眼看到自己的工作可以为飞机带来帮助。“在看到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就知道, 我这辈子都是一个航空人。”申少泽说。

勤学好问 百炼成钢

度过了职业生涯初期的迷茫后, 申少泽开始全心投入工作,“科班出身”的他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但他面前依然有不少待解的难题。

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英语不过关。申少泽回忆,在工作初期, 面对很多英文资料,自己甚至不知道上面说的是什么。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拿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成飞有这么多专业设备,不能总是请外面的公司来修。”申少泽说。在积极学习英语之外,申少泽还经常半夜打电话给自己的师父佘剑,请教实战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对于自己的爱徒,佘剑回忆:“申少泽的问题特别多,很多在我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申少泽都要打电话来一一问个清楚。”申少泽这种刨根问底的好学精神,给佘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好学的申少泽也在自己迈向技术能手的路上遇到了坎坷。申少泽说, 在一次数控设备的搬迁过程中,他十分自信,独自承担起了设备的拆卸和安装工作,但在通电后,设备突然冒起了浓烟。

令申少泽没想到的是,佘剑主动找到了公司领导,帮爱徒解释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经过这件事之后,申少泽真正成长了起来,逐渐成为了成飞数控设备站的技术骨干,参与了不少重点技改项目,并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及发明专利。

“我的工作就好比是医生加侦探。”在申少泽看来,医生望闻问切,而他的职责正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侦探寻声定源,他则要在超大的分贝声中分辨出细小的故障音色。

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队

如今,申少泽已经在成飞工作了10年。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申少泽总结了“多动脑、多提问、多学习、多动手、多总结”的“五多”秘诀, 但申少泽认为最重要的则是他所在的团队。

申少泽所在的成飞数控设备站共有4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5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5人。这个荣获“成都市工人先锋号”的团队连续多年获评“航空工业成飞公司优秀学习型班组”,并有多项成果获公司科技进步奖。

就是这样一个守护大国重器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其中一半成员都是“90后”。申少泽介绍,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员工融合”是一大亮点。团队积极推动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的交流合作,使得一大批技工都有机会参与到技术的研发工作中,通过彼此的交流学习,以便将实际操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

这样一来,不但每个成员的理论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团队也有了更强的战斗力,来守护这些大国重器。

沈飞数控铣工李晓亮:逐梦二十年 矢志“铣”匠心

李晓亮,高级技师,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数控铣工,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 他所负责加工的零件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 全年优良品率达100%,圆满完成了军、民机关重件的首件研制加工任务,每年完成上百件超大型关重件的加工,2014年被航空工业聘任为首席技能专家,2018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厚积薄发

参加工作20年来,李晓亮之所以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坚持、认真,并不全是“埋头苦干”的结果,更多的是对数控技术和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

为了在技术上获得更大提高并不断突破自己,李晓亮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数控加工的相关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实了理论功底。在实际工作中,李晓亮边学边干, 干学结合,利用自己所学的编程知识多次发现并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难题。每遇生产关键时期,李晓亮都会主动放弃休息,全程跟班, 经常是几昼夜都睡不上几个小时,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他对数控技术的喜爱可以算得上是痴迷,他的微信里全是《金属加工》《机床世界》《数控达人》等相关订阅号,了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刚刚入厂的一名单一技能的数控机床操作工到一专多能的现场高级技师、企业兼职讲师,再到航空工业的首席技能专家、全国技术能手, 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2015年,李晓亮带领攻关团队,攻克了大型钛合金壁板合格率低、加工效率低等技术难题,通过改变加工方法,调整工艺方案后零件合格率达到100%,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同时,他还总结经验,撰写了《钛合金板材类零件的高效加工方法》,荣获航空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7年,沈飞成立了以李晓亮为核心的精益团队。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带领团队创造了2项大型钛合金长梁零件的加工奇迹,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零件质量更是达到了精品的顶级标准。

攻坚达人

2018年,沈飞投产某项目钛合金整体框零件。在零件进行到精加工工序时,担任加工此项零件的机床出现故障,而此时,该零件已经开始了精加工,其内腔近百条筋条的加工余量仅剩0.5毫米。为保证零件正常加工,只能将零件从故障的机床上卸下,换产到其它设备。外廓非常大的零件、如此之小的加工余量、产品价值之昂贵, 质量风险、加工压力超出想象。

接到任务后,李晓亮便带领团队认真分析零件状态,制定找正方法、研究余量协调控制方案。李晓亮利用熟练掌握的先进数控在线检测技术,对零件内腔全部筋条、腹板余量进行反复检测,并综合检测数据逐一分析,几经调整后,确定了加工基准。最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此零件顺利完工,零件整体加工质量更是达到了精品质量状态,大量减少了后续钳工打磨补加工,创造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神话,避免了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李晓亮成功组织实现了某关键件数控三主轴同步加工,填补了企业空白, 同时攻克了3项行业内技术难题;组织QC小组攻关某关键问题,将合格率由20%提高到98%;在重点型号生产中,他通过改进刀具,改变切削用量、时效等方法,解决了某零件侧弯变形严重的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 通过铣削加工工艺缺口,提前释放材料内应力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某零件应力变形,并首次采用了真空吸附的方法,解决了厚度尺寸超差的问题,减少材料损失8万余元;通过对工装改进,解决了某关键零件外形合格率低的问题;通过改进工装,改变加工方法, 解决了某关键件槽口扭转的问题,提高加工效率3.5倍。

授业解惑

李晓亮非常注重积累创新创效,先后总结推广了《三主轴数控机床同步加工的操作方法》《数控机床姐妹刀的互换方法》等。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并编制了15000余字的《数控铣工标准作业流程》及11项大型钛合金零件的《标准作业指导书》。

李晓亮不光“独善其身”,自己加强学习的同时还有一套带徒的本领。他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同时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动手机会,通过勤学苦练来熟练操作。对徒弟们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李晓亮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并从原理上进行讲解。在他严格的培养下,他带过的徒弟都能在短期内独立操作, 全部提前上岗,成为数控加工厂的新生力量。此外,李晓亮还在业余时间组建了100余人的“数控技协团队”,将自己多年的加工经验结合理论知识,自制成《数控机床操作基础》《数控编程知识》等课件,并通过建立QQ群、24小时手机热线等为青年员工解答、指导技术问题。他连续多年对员工进行数控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千余人次,培养数控专业骨干数十人,协助安装并全面把关调试新购设备20余台,确保全部正常投入使用。

洪都铆工龙建军:以心筑梦 铆出非凡

铆工在飞机部装工作中属于一个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工种,飞机结构件的85%以上都是由他们铆接起来的。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项按部就班的工作,但是,航空工业洪都的龙建军却将这些工序做到了极致,凭着一手绝活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真谛。

潜心钻研 练就手中绝活

龙建军的父亲也是一名航空人,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对航空事业的付出和执着,让龙建军心中种下了一颗“航空梦”的种子。这个梦,他追逐了20年。

龙建军在学校学的是铣工专业,1999年进厂后却被分配到铆工的岗位,这意味着对铆装技术并不熟悉的他必须从头开始学习。看似简单的铆装工作,却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龙建军深知这项工作所包含的重大责任, 一刻也不敢放松。手上磨出水泡,挑一挑就没事了;眼睛进了铝屑,随手拿支铅笔轻轻一刮就行;长时间钻进飞机里铆装导致腰酸背疼,活动两下又能继续奋斗。在龙建军心中,总有一股强大的使命感在激励着他前行。

有一次,某新型螺旋锁安装时易出现翻边偏斜、不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型号的口盖安装质量,出现大量返工、报废现象。得知此情况,龙建军立即深入现场查看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工具结构的优化方案。经过他的改良,产品废品率由40%降至1%左右,为型号研制节约了大量成本,被广泛应用到各型号生产中。

虽说飞机铆装是个手艺活,但在很多时候,产品对铆工的要求并不比机械加工容易。在国产大飞机等直段试制中,要求满足长1.5米的琴键铰链同轴度不大于0.1毫米,如此苛刻的要求让不少铆工都望而却步。龙建军临危受命,带领班组认真分析产品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进行装配流程与控制方法的优化,最终通过对多组琴键铰链底平面的高精度调整与材料固化变形补偿控制,满足了规定的技术指标。

多年来,龙建军始终坚守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解决了飞机装配线上的各类“疑难杂症”,通过潜心钻研练就了一手绝活, 快速成长为新型航空技术工人。

开拓创新 传承心中梦想

在同事和领导眼中,“胆子大、点子多”是龙建军最为突出的特质之一。正因为他的创新思维和高超技能,龙建军成为了分厂的“救急高手”,无论遇到什么棘手问题,有他出马,大家就会格外放心。

在一次某进气道辅助进气门安装攻关中,因操作空间狭小、卡板拆装次数多、进气道内腔表面波纹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进度。龙建军通过对产品结构及装配过程进行分析,设计、研制了一套组合夹具,极大简化了装配流程,装配周期由32小时缩短至1小时,为重点型号按时保质交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多年的工作经验为龙建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面对某型号舱盖周边蒙皮因曲率变化大导致的铆接质量差、铆钉周边凹陷等问题,他设计制作专用工具并不断改进,最终成功解决了该问题,并总结形成了适合于此类结构的“凹面铆接法”;针对某重点型号装配需要操作工人钻入型架内,需抬装定位卡板24次, 耗时、耗力的情况,龙建军自制了一套特制组件组合夹具, 使各框能够一次性整体架上定位安装。

多年来,龙建军时时以型号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自制和改进工装、工具等开展一系列创新创效活动,先后申报10项专利和多项合建革新,使相关生产任务瓶颈的解决效率大幅提高,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正如他所说:“作为军工企业的一员,创新应该永远在路上”。

此外,龙建军还积极践行“传帮带”, 发展“龙建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龙建军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主动参与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完成“理论 实践”铆接技能培训数千学时,陆续培养技能骨干60余人、技师26人,其中多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

龙建军常说:“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 我们要把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部件做到极致,这才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他用心浇筑飞机装配事业,以“航空报国”初心编织着属于他的中国梦!

哈飞数控铣工高级技师秦世俊:航空报国“大工匠”

秦世俊,航空工业哈飞数控铣工高级技师, 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始终扎根一线的秦世俊,凭借其坚毅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从一名普通岗位工人成长为我国航空领域旋翼、起落架数控加工零件制造的知名专家型技能人才。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357项,改进40多种零件加工方法,自制夹具50多种,更新加工程序150多条,申报国家专利8项(其中1项已授权),创造经济效益338万元,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国家航空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矢志航空报国 勇挑重担攻难关

出生于航空世家的秦世俊,从小就对航空制造有着特殊的热爱,并立志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做贡献。参加工作以来,面对急难险重任务, 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缨。

在某型号扭轴零件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工件太长,导致夹盘装夹刚性不足,给零件端面加工带来很大困难。秦世俊得知这一情况后, 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不分昼夜地认真研究分析零件的特性,对加工方法进行了重要改进,即通过在工件中增加两个半环形抱胎来增加工件的刚性。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质量和表面光洁度,还节约加工时间22小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这种加工方法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作为中西合璧的典范产品,AC352直升机是中法联合研制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直升机之一,其关键件构型复杂,加工难度非常大,对加工精度和表面的要求也非常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秦世俊主动承担任务,积极与法国技术专家进行交流,参与技术方案策划,并结合零件特点,自制了一套夹具,高质量地完成了关键件的加工任务,得到了法国专家的点赞。

创新方式方法 全力以赴创效益

在他一系列的生产技术攻关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主起落架外筒腹板”加工工艺。主起落架外筒是铸件,由于铸造水平的限制, 每批次零件腹板的厚度都有所差异,传统工艺只能靠反复铣削、反复测量,其结果是生产效率低且产品质量不稳定。针对这一生产难题, 秦世俊悉心进行技术革新,大胆采用“逆向思维”,提出了“通过反向采集点位确定零件的加工余量进行编制程序从而实现一刀成型”的设想。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凌晨以后,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他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试验成功并顺利通过评审。该方法投入使用后,使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了100%。如今,由秦世俊首创的“快速找正1/4圆孔中心法”“酒杯型模锻件的加工法”等20多种新型加工方法已全部纳入产品工艺规程中。

发扬工匠精神 塑造团队传技艺

“要想走得快可以是一个人,要想走得远, 必须是一个团队。”秦世俊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其带领的班组,担负着车间近60%的生产任务。近年来,参与研制到批生产关键件40余种、重要件90余种、一般件200余种,全年创新创效及改进改善项目40余项,大量创新成果已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为出色的成绩和显著的创新成效,他所在的班组先后荣获公司“TPM优秀班组”“青年文明号”竞赛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哈飞成立了“秦世俊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将来自车间各个领域的20余名技术骨干和青年职工吸纳到团队中来,助推更多青工成长成才。工作室成立以来,围绕公司科研生产任务,共解决了“直9机升力系统关键件‘旋转盘’加工改进”“某型机机身中段铆接重要连接件加工”等攻关课题78项,以团队名义申报国家专利25项,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万元。“秦世俊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秦世俊身体力行,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内涵和“航空报国”的精神。正是因为他对航空的热爱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铸就了其不凡的业绩。其本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阵线上“金蓝领”的风采。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西安航空学院自考网 航空工业强国路上的追梦人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西安航空学院自考网 航空工业强国路上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