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 自考学校
- 2023-07-03 17:36:58
冶成福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培养和成长是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关心的大事,教育部连续发文进行部署,表明国家正在不断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既是西部地区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现实需求,也是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主动融入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的内在逻辑,更是青海师范大学师范生培养模式守正创新的根本动因。青海省基础教育薄弱,优质师资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待更大提高。青海师范大学新时代定位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服务高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是青海师范大学的责任和担当。学校积极探索欠发达、高原、民族地区师范生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师德育人、通识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高质量师范生培养之路。
一、加强师德育人,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教育情怀
“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指标,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将师德养成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命线,引导师范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其次,把上好思政课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要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始终为办好思政课服务。第三,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向而行,建成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成《地理中国—青藏高原》等三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第四,打造思政平台,涵养师范生教育情怀,学校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创立“一院一馆一剧一课”教育平台,涵养师范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特别是师生自编自创自演的话剧《永怀之歌》获多次肯定,得到多项荣誉,到多地交流演出,取得较好社会影响,并成为青海师范大学每年开学迎新的好教材。
二、做强通识教育,提升综合素养,夯实职业基础
在师范生培养中,青海师范大学不断完善通识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通识课程横向打破了学院专业壁垒,育人改革纵向穿越了学段年级层级,构建了纵横交织的通识教育网,形成了“93111”通识教育体系。“9”指9类通识课程, “3”指德育、美育、体育三个育人中心;第一个“1”指 1个夏季小学期;第二个“1”指校校联合培养;第三个“1” 指德育提升工程。以“9”为横,以“3111”为纵,形成纵横交织、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通识育人模式。通识必修课程改革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 “网络课程 专题讲座 实践体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共同推进,考核方式采取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相结合,重在行为遵守,狠抓品德养成。近五年学生考研成绩分析表明,学生的思政成绩处在持续提升状态。大学英语实施分级教学,推行学业资格过级考试免修制,在学业考核中重视英语学习成效。大学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关注师范生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学生能力训练为主强化实践教学。大学计算机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课程协同改革,采用定期考核分流免修制,强化智能教育,重在学生智能技术能力的提高。高等数学采取分级分层小班教学,重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大学体育与军事训练采取选修项目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强化体育在毕业要求中的支撑度,军事训练课程构建“网络课程 专题讲座 线下辅导 军事训练” 教学模式,将每天锻炼一小时纳入学业考核。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实施学分制管理。大学美育关注学生审美观的养成,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通识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与国学经典、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管理与公民责任、创新创业与成长成才等方面。同时,学校成立德育、美育、体育“三育”中心,通过第二课堂、文化活动、项目等方式涵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品格。德育中心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德育第二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系列活动锤炼青年学生。美育中心围绕普及艺术教育,打造“一校多品”“一院一品”艺术通识教育格局,达到“一生一特长”的学校美育要求。体育中心促进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融合,要求学生每天打卡锻炼一小时,教学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结合,目标是每个师范生对至少一个体育项目有兴趣,每个师范生至少掌握一个体育项目的活动技能。2019年起学校实施夏季小学期,引进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艺术鉴赏、大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视化、遥感中国、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学科前沿、科技论文写作、创新创业等课程,以更好提高通识课程质量。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海日报》(2022年09月05日 第7版:理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