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 自考学校
- 2023-06-19 14:10:34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位于芜湖市赭山风景区。学校占地总面积近900亩,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是具有57年历史、文理艺体科类专业比较齐全的省属师范大学,是省重点大学之一。
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安徽大学和安徽学院。安徽大学,民国17年4月始创于安庆,初为省立。抗日战争时期停办,部分学生借读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民国35年11月复校,败为国立,共设4院13系:文学院设中文、外文、历史、哲教4系,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3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3系,农学院设农艺、森林、园艺3系,学制均为四年。民国38年安庆解放,该校前后共培养九届本科毕业生,合计1280人。安徽学院的前身是临时政治学院,始建于民国30年2月,校址在立煌县(现金寨具)古碑冲。设中文、教育、政治、法律4系,学制一年,在校生240人。次年9月改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国32年9月扩充为省立安徽学院。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治、法律6系,银行、艺术、师范3科,在校生550人。民国33年安徽学院皖南分院在休宁建立,设农林、土木、机械3系和银行、会计2科。安徽学院于民国35年春迁至合肥东乡临河集办学。次年10月迁至芜湖中赭山,并将休宁万安的皖南分院并入,共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治、法律、农林、土木工程8系,以及银行会计、体童、教育、史地、艺术5个专修科。民国38年芜湖解放,该校办学8年,共培养七届毕业生,合计964人。
1949年10月,原国立安徽大学迁至芜湖,与原省立安徽学院合并。12月5日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内设文艺、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等12个系。在校学生732人,教师150人。首任校长许杰,党委书记项南。1952年9月,在院系调整中,安徽大学将经济、园艺、法律3系分别调给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农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同时调入复旦大学茶叶科、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蚕桑科及同年6月改建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在安大分设农学院、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部。农学院设农学系、林学系、林业科、茶叶科、蚕桑科及中等林业技术班。师范学院设四年制的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8个系;师范专科部设二年制的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8个专修科,以及学制半年或一年的国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7个师训班。另附设有工农速成中学、附师、附中、附小等。1953年7月再次进行院系调整,安徽大学将数学、物理、教育、历史4个系的三年级学生调给华东师范大学,同时调入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的三年级学生。1954年安大的师、农两院分别单独建院。农学院迁合肥,建立安徽农学院;本部改建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安徽师范学院实行文理分院,将该院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系科调迁到合肥,成立合肥师范学院;其物理系部分师生调给新建立的合肥大学;安徽师范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艺术等系科。1959年10月;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芜湖期间,亲笔题写了“皖南大学”校名,随后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
1960年9月,皖南大学艺术科和安徽艺术学校合并,成立安徽艺术学院;体育科和安徽体育学校合并,成立安徽体育学院。1962年又分别撤回合肥师范学院和皖南大学。
“文化大革命”中,皖南大学遭到严重破坏,下迁泾县黄田搞“斗、批、改”,学校更名安徽工农大学。1969年经省委决定,合肥师范学院多数系并入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为安徽师范大学题写了校名。粉碎“四人帮”后,为适应安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1977年,学校在阜阳、滁县、淮北、六安、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地设立分校和教学点。到80年代初,这些分校、教学点先后独立建成阜阳师范学院、滁县师专、淮北煤师院、六安师专、马鞍山商专、铜陵财专和安庆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被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同年起参加全国重点大学第一批录取新生。1980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共11个,即: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共党史、文艺学、音乐教育、绘画艺术研究、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1982年1月12日,复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承担了相应的培养新师资和培训在职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安徽师范大学校史上,陈望道、朱光潜、郁达夫、周建人、刘大杰、罗根泽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校任教。该校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扩建,现已发展为文、理、艺、体科类专业比较齐全的省属重点高等师范学校。设有中文、历史、政教、外语、教育、艺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2个系和语言研究所、马列主义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高教研究室、德育教研室、附中、附小等单位。另设有学术委员会、学衔评审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体育卫生运动委员会等机构。1985年,全校共有教职工1962人,其中专任教师921人(含教授14人,副教授71人,讲师411人),各科类专业都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有8人被列入了《中国人名大辞典》,他们是:王志稼、宛敏灏、张涤华、郑震、陈璧辉、吴锐、刘乃敬、黄叔寅。
1985年,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学生5421人(本科4884人,专科537人);另有研究生68人,夜大学学生993人,在册函授生2394人。全校设12个系14个科专业,教研室79个。
全校开设必修课297门、选修课195门、专题课22门。共有实验室13个,按教学大纲要求,应开设实验课53门、2108课时,实际开设实验课49门、1748课时,占应开门数的92%和应开课时数的83%,并利用电教设备,自制和复制各种录像片712部。共有16个科研机构,即: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语文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中国哲学研究室、安徽地理研究室、明清史研究室、世界近代史研究室、动物学研究室、植物生理研究室、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等。出版有《安徽师大学报》,分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两种。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季刊,全国发行,并同香港的《中文大学教育学报》、《中国语文研究》、《语文杂志》、《汉字改革》,澳门的《澳门教育》,以及日本的《人文》、《东洋史研究》等杂志社建立了交换关系。师大创办的《学语文》杂志,与安徽教育学院合办的《中学数学教学》,均系双月刊,全国发行。还出版有《安徽师大》校报、文学增刊《赭山》等刊物。
安徽师范大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并加强对学生课余文体活动、文化生活的指导,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在学生中成立有赭山书画社、诗社、师大青年通讯社、教育经济研究会、法学研究会、美学研究会、文工团、武术协会、集邮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等会社,参加学生达30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量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居第九位,在安徽省居第一位。其中:中外文图书1665162册,中外文期刊49589册(合订本),画册、图片15984套(册),包括线装书231820册(含善本书472种、5938册),分设有教师阅览室、古籍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文科阅览室、理科及外文阅览室、应届毕业生阅览室,共有625个座位,利用率达95%以上。学校建有体操房、举重房、风雨教室、风雨操场、运动场、滑冰场、篮、排球场等,体育设施比较齐全。学生课余生活内容充实,丰富多彩。学校占地89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
建国以来,学校坚持科研工作为教学和经济建设服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仅1978年至1985年,就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0多篇,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丛书等160多种;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项目22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中国植被》、“扬子鳄生态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四等奖,扬子鳄研究成果还被联合国自然资源保护联盟通报世界各国。有些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经专门鉴定,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被应用于工厂企业的生产开发。
学校多渠道、多学科、多形式地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先后同美国、日本、瑞典、苏联等国家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除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任教,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接受国外留学生进修外,还不断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访问、考察、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促进了学校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建国以来,安徽师范大学总计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28000多人,毕业研究生34人(含硕士研究生25人),并培训了数万名在职中等学校教师。现全省4000多所中学的教师中,平均每校有6~7名安徽师大毕业生;全省重点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三分之一毕业于安徽师大。这些毕业生在教育战线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少人被评为省和全国的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和省特级教师,有些人还被选荐担任了学校和省、地、市的领导工作。
历任领导人有:党委书记项南、干仲儒、方向明、万立誉、陈望歧、李锐、陈韧、魏心一、沙流辉、杨新生,副书记戈华、刘青峰、高峰、张良、邱成宣、李卫义、方志明、徐勉一、朱仇美、张正元;院(校)长许杰、方向明、万立誉、吴从云、童世杰、魏心、一、陈韧、沙流辉、叶钟文、杜宜谨,副院(校)长方向明、刘乃敬、沙流辉、刘青峰、童世杰、石锡侯、李卫义、赵一鸣、王郁昭、张怀璋、张俊杰、张动民、吕敬芳、徐勉一、方志明、张范、许用思、杨志、朱仇美、叶钟文、杨新生、任兴田。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