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瞭望 | 大学如何锻造拔尖人才?看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探索——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
- 自考学校
- 2023-05-24 17:15:04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
近六年,北理工牵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1项,其中,2018~2020年实现了国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连续三年“不断线”
北理工建立健全“全链条、多协同、凸特色、大平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北理工青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上不断夺魁、夺杯、夺金,彰显了北理工青年科创报国的志气、骨气、底气
通过涵养“引立留长”人才生态,北理工为培养“大先生”营造了良好氛围,“十三五”以来,学校新增选两院院士6位,领军人才翻番,青年人才增长10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旭 刘苗苗
延安根,军工魂。创建于1940年的北京理工大学(下称北理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北理工人在红色基因感召下,将服务党和国家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枪王”朵英贤等60余位两院院士。
近年来,北理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累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2次、金奖2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17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3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如何传承红色基因,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北理工力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
传承红色基因 走出一流大学新路
《瞭望》:北理工自诞生之日起就刻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你们是如何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传承好红色基因的?
龙腾:红色基因的内核是报国,北理工人在红色基因感召下,形成了“国家最大”的高度政治自觉,并让这一基因的传承与时俱进。
一是从思想上引领青年,奠定成长根基。2018年以来,学校党委连续五年面向全校青年学生全覆盖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形成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持续全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致力于打牢青年理想信念根基,不断汇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在实践中磨砺青年,拓展教育舞台。无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9.3”大阅兵,还是建党百年庆典、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实践任务上,都有北理工青年潜心探索、躬身实践的身影。此外,依托遍布全国的419个实践创新基地,全校学生深入各行各业、基层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成为我校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大思政课”。学生年均参与社会实践超过3万人次。
三是于关键处助力青年,激扬青春梦想。2019年,学校党委把烙印在一代代北理工青年青春记忆中的“北戴河干训”,从北戴河迁移到了当时定点扶贫的山西省方山县,让学生到艰苦的基层去、到鲜明体现中国国情的农村去,更直观地开展正确的社会观察和社会思考。近年来,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北理工青年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的热忱不断高涨。学校党委契合青年亟需必需,建立健全“全链条、多协同、凸特色、大平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使北理工青年不断在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夺魁、夺杯、夺金。
《瞭望》:北理工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龙腾:这条新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把脉、精准施策,有效解决制约性、瓶颈性问题,进一步提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能力和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首先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大学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指引方向、凝聚师生,持续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总结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的优良传统和经验,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接力棒代代传递下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再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党的事业大计后继有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人才培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协同育人,着重聚焦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个人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内驱力和精气神。
最后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四个面向”指引下,构建创新协同联动方阵,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建设创新生态涵养体系,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实力。
北理工在国际高校竞争中争一流、创特色的总体思路,就是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力求学校的综合实力更强、服务贡献力更大、治理能力更优、国际影响力更广,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充分对标和支撑“国之大者”的坚强阵地。
北京理工大学飞鹰队成员在实验室测试原理样机(2021年3月摄)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涵养“大先生”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瞭望》:请你具体介绍北理工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创新实践。
龙腾:我们正在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的培养新范式,构建强协同、强融合、强智慧的育人新模式,希望以此为国家重点领域培养一大批“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领军领导人才。
首先是强协同。通过课内课外协同,将北理工“兵器人”“车辆人”“雷达人”的“三代人”奋斗故事和建党百年庆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打造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大课,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181门;通过校内校外协同,牵头诞生于延安的9所高校成立红色育人“延河联盟”,打造百门共享思政课、红色舞台剧;通过学科专业协同,遴选“红专兼蓄”的学科带头人,讲活专业发展史中的红色故事,打造国家重点领域“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一体化育人新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协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徐特立讲校史”“重走长征路”思政教学资源,每周开设“重器巨匠”科学家“院士大讲堂”,让学生在重大科研攻关中领悟“国之大者”深刻内涵;通过书院学院协同,将科技创新、美育教育、实习实践等活动计入学分,打造10多个涵育人文情怀的社区小家,以“小家”育“大家”,培育拥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其次是强融合。将国家战略融入专业建设,以兵器、材料、机械等优势学科为重点,牵头开展30余项国家级“四新”项目;将重大成果融入课程教材,将兵器、安全等学科的国家重大成果创新点、成果树转化为课程知识点、能力集,近三年将15项国家科技奖成果的创新点写进教材;将个性需求融入培养模式,对专业核心课实施“慕课 研讨式教学 项目制答辩”的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潜质和思辨能力;将大师团队融入育人队伍,一批德教双馨的院士团队亲授本科生核心课程;将价值成长融入激励机制,设立“懋恂终身成就奖”,分段赋能激励教师有价值成就,构建“特立英才”全阶段、全要素的学生成才体系,引导学生有价值成长。
最后是强智慧。面向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新挑战,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团结协作的创新品格为核心,打造品牌智慧延河课堂和智创空间,激发学生创新动力,赋能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我们以智能赋能优势专业,聚焦“智能无人 ”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智绘知识图谱、构建知识空间;我们赋“智”于学,打造数字化学创平台,开设8900门次智慧延河课堂,由群灌同质培养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汇“智”名师,推动一大批国际大师团队扎根北理工,以一流师资涵养一流人才;通过创“智”平台,依托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学用合一“赛创平台”,促进学生在“互联网 ”等国内外赛场夺金夺冠,凸显学以“智用”;此外,集“智”双创,建设265个校企协同双创育人基地,开展29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索、批判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双创品格。
《瞭望》: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师资,北理工是如何涵养“大先生”的?
龙腾:我们主要从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改革创新,涵养“引立留长”人才生态,为培养“大先生”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突出对广大教师的思政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深化开展“师缘·北理”“延安寻根计划”等系列思政品牌活动,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北理工为教师专门构建了以“懋恂终身成就奖”为牵引、“三全育人”先进典型为核心的教师荣誉体系,形成人人争做“大先生”的良好局面。
此外,我们构建并实施了与国际接轨、具有北理工特色的“预聘-长聘-专聘”教师聘用制度,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薪酬”,促进优秀人才瞄准“真问题”,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创新和教育教学。围绕关键技术“卡点”,组建6个集成攻关创新中心和10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构建“大师 团队”模式。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在团队建设、评价考核等方面赋予自主权,“一团队一方案”制定“路线图”,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个性化的一揽子支持,充分发挥“大先生”的帅才作用等等。
“十三五”以来,学校新增选两院院士6位,领军人才翻番,青年人才增长10倍,汇集了一支由30余位院士领衔、140余位学术领军人才和250余位优秀青年人才组成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高端人才荟萃“集结号”初显成效。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2022年5月14日摄)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深化科教融合 强化“有组织科研”
《瞭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北理工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龙腾:结合的关键在于深化科教融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北理工有着深厚的科研基础和实力,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近六年来,三次荣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牵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1项,2018~2020年间实现了国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连续三年“不断线”。
近年来,学校以科研创新项目为载体,不断激励学生产生“永争第一,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如依托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飞鹰”队,在阿布扎比全球机器人挑战赛上蝉联冠军;依托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成立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工作室,获得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三冠王;依托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成立机器人队,获RoboMaster国际人工智能挑战赛冠军等等。这些表现也让北理工青年科创报国的志气、骨气、底气得到充分彰显。
学校还以重大科研任务为抓手,瞄准突破“卡脖子”难题,大力实施有组织的前瞻性科研,锻造了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育人团队。如以毛二可院士领衔的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研究,形成了突出的技术优势,推动了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培育一流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雷达领域的领军领导人才和行业骨干。2022年,该团队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瞭望》:开展有组织科研是“双一流”建设的迫切要求,北理工在强化有组织科研方面有哪些经验?
龙腾:有组织科研在北理工由来已久,一以贯之。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突破需要,学校又从研究选题、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强组织性,发挥建制化优势,探索出了“有组织、有设计、可闭环、可复制”的科研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以构建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模式为抓手,条块协同,建立了领军人才主动担当、创新团队齐心协力、学院部门协同推进、学校顶层引导支持、战略专家科学建议、区域创新资源贡献增量的“六级联动”工作机制;还科学绘制学校科研和人才图谱,做好资源的动态科学配置,做到规划合理、重点突出、组织有序、落实有力;同时牢牢把握当前重点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均衡,高度关注国家战略部署和学校发展布局的结合,对于形成优势的发展领域,继续深化拓展,周期推进,形成高水平的内外平衡,进而实现项目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对于尚不稳定的发展领域,推动全员科研、打通堵点,形成可闭环的发展态势。对于亟待突破的领域,形成有实效的工作举措。此外,注重对科研规律的研究、把握和利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科研支持与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精心设计科研管理流程,积极做好开拓性任务和日常化工作的协调,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北京理工大学(瞭望 | 大学如何锻造拔尖人才?看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探索——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北京理工大学(瞭望 | 大学如何锻造拔尖人才?看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探索——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