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学校 > 自考学校  > 

30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导师,不到4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

30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导师,不到4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图1)

初中毕业后,他只上了中专,然后进了工厂,没上过大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从技术中学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然后成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历史上唯一的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30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导师,不到4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数十项学术荣誉。

这是著名控制科学家高会军教授:

1976年1月,高会军出生于黑龙江省农村;1991年,年仅15年的高会军因家境贫寒报考中专;中专毕业后,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工业企业管理的大专学历,然后进厂当工人;1995年,他通过自学考试完成了本科课程;1998年,他被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录取;2001-2005年,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2005年,29岁,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也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篇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年仅32岁,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五);2010年入选国际数百万人才项目,2011年获得Scopus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一);2012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入选中组部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和IEEE工业电子学会J. David Irwin青年事业成就奖;2014年入选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名单;同年当选IEEEEE Fellow;2015年,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国家科技奖得主;


1

从中专生到本科生的闪亮出现

小时候家里穷,父亲靠体力劳动挣钱养家,母亲没有工作,靠缝纫工艺挣钱养家。
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父亲不幸患上骨股头坏死,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
1991年,他15岁初中毕业时,家境贫寒,父亲病重,不得不放弃高中,报考中专,以减轻家庭负担。
四年中专毕业后,他有了第一份工作,但父母和老师的鼓励让他重生了继续学习的信念,于是他踏上了充满荆棘的自学之路。
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需要三班倒,作息时间很不规律。
为了自学考试,他经常在机床边工作边学习,书上沾满了机床溅出的油渍;
为节省车费,他在古城西安骑自行车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点;
当时他的生活往往入不敷出,需要借钱买资料,交报名费;
遇到困难的问题,他经常整夜睡不着,没有人问。面对痛苦和无助,他多少次想放弃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就这样,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通过了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15门课程,并获得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的本科文凭。

2

研究生转向博士生导师的华丽转身

通过这次成人自学考试,年轻的高会军对科研产生了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他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决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高会军遭受了许多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每天凌晨三四点去抢自习室,夏天还好,一旦到了冬天,日子就变得很艰难,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
他不仅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缺乏参考书籍,让自己在即将到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日保持稳定的心态。
正是因为吃了别人不能吃的苦,他才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经过半年多的冲刺,高会军于1998年考入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他再接再厉,成功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博士论文,留校任教。
2006年,30岁的他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从1995年的中专生到2006年的博士生导师,高会军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华丽的转变。
很快,高会军就有机会去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

3

荣誉加身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是世界顶尖科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会军教授培养的60多名学生获得了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圣母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和博士学位。
而且他自己也获得了无数奖项。
2015年五一前,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6年6月12日,央视新闻(焦点访谈)报道了刚满40岁的高会军教授。


高会军教授作为计算机科学家,在网络控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机器人智能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创新的研究成果。他在IEE汇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他在SCI期刊上引用了1万多篇论文。他引用了65个H因子,出版了3个英文专业,并获得了50多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航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的视觉检测与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2014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五)。
2018年全球Top 1000 计算机科学家h指数发布,中国29名学者上榜,其中高会军成功入选前100名,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三。

4

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非凡坎坷的学习经历塑造了高会军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毅力,使高会军珍惜来之不易的博士学习机会。努力是有回报的。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提出了基于参数依赖Lyapunov函数的鲁棒滤波新方法,针对不确定系统鲁棒滤波保守性大的问题。这一成果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SCI引用了300多次,并受到了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引用和赞扬,包括十多名IEE会员。
因此,他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学科历史上唯一一篇全国优秀论文。
2005年博士毕业时,作为一名年轻的顶尖人才,他得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全面认可,成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的学者。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自动控制汇刊》上、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
目前,他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收录数百篇,SCI已被他引用2500多次。
研究成果被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学者广泛引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年仅32岁的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聘为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并获得第二届Scopus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信息领域唯一);
2011年,他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他曾四次获得《IEEE自动控制杂志》等著名国际期刊的杰出审稿人称号,并获得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高会军在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他在那里《Automatica》、《IEEE系统人控制论汇刊》等8家著名国际期刊担任编委会,应邀在4家著名国际期刊上作为客座主编组织专刊5期。

5

领航使者常念感恩

在科研工作中,高会军深刻认识到国外先进科技对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他博士毕业后去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工作得到了两个著名的研究基金的资助,埃尔伯塔创新基金和Killam博士后基金,以及当年唯一的Dorothy J. Killam博士后奖。
在研究工作即将结束时,他有很好的机会在国外发展。
他可以选择去德国做洪堡学者,也可以选择继续在北美大学做研究。
国外科研环境优于国内科研环境。
但他常常心存感激,心存祖国的发展,带着一份感情和一份责任,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上。
回国后,他紧密结合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开展了高超声速飞机的研究工作;
面对载人航天的重大任务需求,他研究了航天器自主交会对接和编队飞行中的关键问题;
针对航天测试转盘的精度瓶颈,他提出了一种提高惯性测试系统精度的新方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航天飞机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团队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小组,中心获得了中央组织部等五个部委联合颁发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开发建设项目杰出贡献奖。
他在努力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时,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以培养国家高端人才为使命,在培养学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在学习的道路上经历了艰辛之后,他知道学生们渴望知识的愿望。他用自己闪亮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带领一批学生到达成功的另一边。
在他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牟少帅、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的沈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额奖学金的张文龙等学生。
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有一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领航者——高会军。
在南加州大学学习的赵宇叹了口气:“从论文的写作到研究工作的出版,没有高先生的精心指导,更不用说达到目前的高度了,是导师让自己明确了方向,是导师的梯子角色让我爬得更高。”
耶鲁大学的牟少帅对他的评价是:“高老师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影响了我,他严谨踏实的态度让我养成了好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高会军一直认为他所做的只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这也符合他一贯的做人原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华丽转身的背后,支撑他的是非凡的努力和信念的坚持。
命运总是为人们设计各种困难和困境,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人。
他们挣脱束缚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必须有一颗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心。
高会军的成功离不开努力和汗水的加持,俗话说“如果你盛开,蝴蝶就会来。”
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30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导师,不到4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由自考帮手网自考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30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导师,不到4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