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自考资讯

华师在线(华师在线首页登录网址)

时间: 2023-07-04

华师在线(华师在线首页登录网址)(图1)

今年注定不平凡

毕业生论文答辩

少有的在线上进行

华师学子各显神通

在镜头前展现最好的自己

各学院都是什么时候

进行答辩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线上答辩

有趣、温馨

特别、难忘

看看他们怎么说

欲善答辩,筹备在先

规范的着装,自信、礼貌而不失谦逊的态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16级学生余和彦以最佳状态完成了毕业云答辩。

“虽然是线上答辩,不是和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但我还是非常紧张。”余和彦认为,克服紧张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为了避免线上答辩时出现技术性问题,她所在的小组在正式答辩前进行了彩排,提前调试好网络和电子设备。她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份纸质版论文,这样在提问环节就可以知道老师翻到哪一页了。在进行答辩时,她会仔细听先答辩的同学的自述和答辩内容,并记录下容易踩雷的点,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答辩内容。

顺利的答辩让余和彦觉得这段时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随着答辩的结束,她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句号。余和彦十分感谢指导老师不辞辛苦的帮助和答辩老师中肯的意见,她希望能尽早返校,面对面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她也希望和华师好好地道别,弥补最后一个学期没能在学校留下纪念的遗憾。

答辩选手化身电商主播,买它!

“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电商品牌主播,向老师们推荐我的产品,买它!”这是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李倩文对线上答辩的直观感受。

李倩文提到,疫情期间不能返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了制作和展示毕业设计使尽了浑身解数。李倩文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成衣照片的过程。由于时间紧迫,她只能一人身兼设计师、化妆师、摄影师、模特、布景等多职拍摄成片,“条件十分简陋,倒是很符合华师人艰苦奋斗的品格,但最后的成品效果还不错。”

答辩当天,李倩文请做服装模特的舍友在她展现设计成品和阐述设计理念时穿上服装,通过视频聊天直观地展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李倩文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主要通过服装面料的改造和纹样来表达,受线上答辩的限制,答辩老师不能直接触摸到面料的质感,所以只能通过用照片展示前期的制作过程和形象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向老师传达真实的面料质感。

美术学院的助教朱铿桦看到同学们为完成毕业设计作品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感到十分欣慰。他说,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有同学购买了缝纫机,有同学找了制衣厂,还有些同学的爸爸帮忙剪版、妈妈帮忙裁布,可谓是“一人毕业,全家参与”。

朱铿桦提到,今年学生的作品种类丰富多样,内容也相当精彩。其中有儿童家具、文创产品、服装首饰,还有食品造型。令他感到惋惜的是,今年美院的毕业展无法照常举行,他说:“同学们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少了展示的机会,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同时,朱铿桦也对这届毕业生送出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你们是如此特别的一届,一定也是最难忘的。希望这种逆境精神可以伴你们一路坦途。”

隔着屏幕鼓掌

“恭喜同学们通过了答辩,让我们掌声祝贺一下自己。”老师宣布完答辩结果后,掌声陆陆续续地从电脑中传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6级学生肖桂娜的忐忑、焦虑、不安,也在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中消散了。坐在电脑前修改论文、调试设备、练习自述……几个月以来的努力,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老师们经过讨论宣布答辩结果时,同学们重新加入会议,因系统默认闭麦状态,一开始只有老师一个人的掌声,“要为自己鼓掌,也为同学鼓掌。”答辩组老师说完,同学们才陆续打开麦,隔着屏幕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就是一声声“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从扬声里传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肖桂娜依旧感慨不已,感觉自己距离毕业又近了一步。“比较遗憾的地方是,没能当面向导师道谢,特别感谢他对我的悉心指导。”她说。

值得一提的是,文学院有手抄毕业论文的传统。肖桂娜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抄写完论文,为毕业论文写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停电断网,有惊无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6级学生谢嘉在线上答辩的过程中遇到了停电断网的突发状况。答辩两点正式开始,两点四十分时家里停电。“当时轮到第二个同学答辩,我排在第九个,电脑的电量只剩下一点。”谢嘉说。

发现家里停电断网后,谢嘉第一时间告诉答辩小组的成员,然后用手机的小程序进入会议室,节省电脑电量。轮到自己答辩时,再用电脑连接手机的热点,进行PPT展示。不巧的是,谢嘉答辩那天是月底,手机的移动数据也被限流,网速不足以支撑很多人同时开视频连麦。一开始只有参与答辩的人,还能勉强保持顺畅,当其他同学进来围观时,谢嘉经常被卡出会议室。这时,跟谢嘉一起答辩的小伙伴主动跟来围观的师弟师妹沟通,暂时闭麦,把网络让给需要答辩的人。在谢嘉答辩的过程中,同组的成员还帮她把老师的修改意见记录下来。谢嘉说:“幸亏有他们,我才能顺利通过答辩。”答辩结束后,谢嘉和她的小组又重新进入会议室,打开摄像头拍下了合照。

提到答辩过程中的感受,谢嘉表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因为老师都很亲切、温和。网络卡顿,需要老师重复问题时,老师们也不会不耐烦。她建议还没有答辩的同学要提前给手机和电脑充好电,准备好流量包。

现场来一首陕北民歌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这是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声乐专业2016级学生杨诗慧在答辩过程中演唱的一首富有华阴老腔特色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

声乐类论文选题比较特殊,现场演绎比PPT展示要直观得多。所以杨诗慧在答辩前就已经做好云答辩时进行现场演唱的准备,克服嗓音条件、唱法的差异等困难,努力自学了华阴老腔的唱法。做足准备的杨诗慧在答辩时并不紧张,而且她的导师在她答辩时一直开摄像头,不说话,只是微笑地看着她,透过屏幕给予眼神上的肯定,这也让她感到格外安心。

“有意思,有味道。”是音乐学院副教授、杨诗慧的指导老师黄桂芳给她现场演绎的评价,黄桂芳说:“诗慧把华阴老腔豪迈的味道和感觉演绎出来,非常不错。”

同时,黄桂芳感觉到,今年她所带的学生的论文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不能返校,学生得以有更多时间在家沉淀,完成论文时也更加认真。“论文的结构、语言,都比往年要严谨,看得出来下了更加多功夫。”黄桂芳说。

跨越七小时的答辩

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2016级学生廖博思在英国交换学习,毕业季他需要同时完成华南师大与阿伯丁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对廖博思与国内指导老师而言,要顺利地完成此次线上答辩,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时差。

中英两国有着长达7小时的时差。答辩当天,在英国的廖博思中午十二点吃完午餐后便进入待答辩状态,国内的老师们则是在用完晚餐后即刻进入工作状态,廖博思答辩结束时,国内的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出国交换两年,隔着屏幕再见到往日恩师,廖博思感到非常温馨,云答辩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严肃。在答辩正式开始前,老师们会和同学们聊聊天,关心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国外生活。

答辩中,廖博思的表现很优秀,他的论文被评为优质论文。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准备答辩手稿,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让他能够自如地应对答辩中老师提的问题。在他看来,金融学专业的论文答辩需要对研究数据和模型有系统的印象,要熟悉自己制作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简明扼要地展示在讲义上。答辩结束后,廖博思也没有放松,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国外疫情使他仍需要保持严格的自我要求。

答辩搬到线上后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

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答辩工作的稳步推进

当然离不开老师背后的付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们是怎么说的

线上答辩关键在于高效完成评审工作

刘兢是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的指导老师,今年主要负责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答辩。他认为,今年的线上答辩是有条不紊的。线上指导时,导师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沟通上的问题,如信息传达不到位,导致论文修改不到位等。为此,新闻传播专业今年采取了“盲评”的方法,即匿去学生和导师的个人信息,导师直接在文稿上进行批注,以保证论文指导的高效进行。

刘兢提到,除了答辩形式改为线上答辩外,答辩流程和往年基本保持一致。他认为,线上答辩最关键的是做好评审工作。导师做好评审工作,学生明确论文修改方向,就能达到线上答辩预期效果。受疫情影响,答辩时间推迟,这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和修改论文,因此今年一辩的整体情况比往年更好。

一段旅程的结束意味着新一段旅程的开始。刘兢想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说:“你们之后可能还会遇到找工作之类的各种不确定性较大的事情,希望你们可以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继续加油!”

设置“二辩”,保证论文质量

“正式答辩前20天,我们就开始着手组织环境科学专业的答辩准备工作了,比如师生分组、申请会议ID、测试网络,一切都算顺利。”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康园说。

考虑到线上答辩的特殊性,环境学院设置了“二次答辩”,第一次论文答辩不通过的学生要进行第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没通过的学生没有成绩。这样一来,即便是线上答辩也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今年我们采用‘二辩’的形式,效果不错,以后到了线下我们也会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康园说。

由于不能返校,环境学院一些学生的实验被搁置。学生实验数据不完整,原有的论文方向无法进行下去,只能根据已有的数据再结合文献调研来写毕业论文。但在线上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标准并未降低。

作为指导老师,2月时,康园就带着一位学生将论文类型调整为文献调研类,并持续关注这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他告诉学生写论文的时间很充裕,通过耐心沟通帮助他适应新变化。康园安慰他,“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文献调研的成果也会被认可。”这位学生慢慢接受了更改论文方向,后来也写出了不错的毕业论文。

让康园感到遗憾的是,老师与学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如何修改论文,他还了解到今年毕业生找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康园鼓励道:“乐观地看,居家期间,同学们脱离了人潮,沉淀了一段时间,更清楚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了。相信疫情过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祝大家前程似锦!”

做答辩中的“把关者”

城市文化学院副院长邓慧作为此次答辩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答辩工作。她表示,这个专业的研究一定要用真实有效的调研数据来丰富论文与答辩的内容,而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实地调研改为线上调研。邓慧认为自己是论文审批与答辩中严格的“把关者”,不会因为是线上工作等因素而降低标准。被评定成绩及格、论文查重率不超过30%、按时提交论文且撰写符合规范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一次答辩。

提到这次线上答辩的准备工作,邓慧非常感谢学生助理的帮助。从毕业论文的发送阶段开始,年轻的学生助理们就着手相关工作,积极地帮助老师们解决各种问题。答辩时,他们还要帮老师和同学做好书面的答辩记录。

邓慧对本届的毕业生寄予了厚望,她认为疫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希望同学们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创一片广阔新天地。

看完他们的答辩

心中是不是又多了一份感慨

时间过得真快

期待我们早日

在校园里相见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2-2023 自考帮手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粤ICP备2023004184号

联系邮箱:2963094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