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毕业 > 自考论文  >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图1)

1、名侦探柯南

哪里可以再线观看>全集,不用注册也不用下载.

顺便问一下>一共有几集,有没有剧场版,有的话也给我吧

给出具体网址,最好不要是土豆网的.

2、谁能写篇有关音乐与人文素养论文

RT

copy也行,写也行。总之,内容不要太深奥,中学生水平就行。500-600字左右吧。

3、从本课程中任选一个专题,撰写论文,题目自拟。 选题建议:(1)阐述对当代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从本课程中任选一个专题,撰写论文,题目自拟。

选题建议:(1)阐述对当代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评价;(2)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例进行评析;(3)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现实问题提出改革和研究设想。

要求:4000字左右。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4、教育专业的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

教育专业的论文选题方向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题方向:


1.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


3.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4.教育评估与测量:研究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的工具和技术。


5.教育领导与教师发展:研究教育领导者的角色和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


6.特殊教育:研究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教学方法,以及特殊教育的管理和政策。


7.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课程改革和创新。


8.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及教育投资的效益和影响。


9.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10.比较教育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实践,以及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5、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6、为什么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原因如下:

课程与教学论实际上是以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来实现和完成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对课程教学活动、制度、理论所隐匿的价值观念进行审查、透视,对课程教学活动与制度得以存在、安排的前提进行价值检讨,

分析、批判课程教学活动、制度和理论所隐含的价值观念,澄清课程与教学实践、理论后面潜在的价值取向,使隐蔽的东西显现,使不在场的东西出场,帮助人们进行恰当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舍,并通过活动设计、制度安排、理论构建,实现课程与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合理化。

面对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参照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或行动方案,运用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方法,对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设计、实施、反省,对自己或他人的实践进行分析,在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中检验、修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完善课程与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管理者、决策者要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对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运行机制进行变革,完善课程运行与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课程与教学实践工作者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与活动后,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自觉回顾、反思,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课程教学实践,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教学品质。

7、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意义: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老师每天都需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有助于今后更好地胜任教育工作。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学论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过去曾称为教授学。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8、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

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学者归纳为三种类型

1、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的支持者颇多。如布鲁纳指出:“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坦纳夫妇主张:“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就是说,各自在互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自行发生变化。

2、包含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

(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隐含有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趋向,如把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泰勒把教学作为课程理论的组成部

1/5页

分,这在其代表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已经有所体现。

3、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即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该模式意指教学决定在课程决定之后,并且在教学决定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据成效,修正课程决定。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 独立模式将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并分离,容易产生一种误导,出现教学研究与课程研究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践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最终给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事业和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包含和循环模式都充分说明了课程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告诉我们课程与教学实际上是无法独立和分离的,其理论研究也无法单独进行。即使在“计划文件”层面上规划课程,也必须同时规划与特定“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课程规划出来后必然要投入实施,这就是教学。所以,教学就是作为“进程”的课程的有机环节。

二、我国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1949年以后,我国引进苏联的教育学。在苏联教育学里只研究教学内容,不研究课程,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开始逐步恢复起来,就引发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些人根据历史传统,很自

2/5页

然地就把课程论归属于教学论的门下。

2、相互独立论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有力地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却在课程与教学研究实践中助长和加剧了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相互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在总代表分析和探讨中,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主张,分别阐明了“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的理念,“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理念。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区别: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是不同的。

联系:

3/5页

1.相互规约

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必然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异,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而课程实践在选择、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编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课程的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2.相互融合

其一,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

教学的传统内涵是,教学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传递内容的过程,是忠实地实施既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学的重心是有效传递内容,而不是变革内容,教学研究也因而成为关于内容传递的工效学。而实际上,由于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关于特定内容的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样,就使得教学成为教师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其二,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处于教育的核心时,课

4/5页

程不再仅仅是表态的书面文件(教科书、教学指南等),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课程正是这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及由此实现的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作为“制度课程”之基本构成的诸种课程文件在这里不过是供教师与学生选择的资料,只有当这些资料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创生时,只有当这些资料经过变革与解释化为教师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时,课程才有意义。教师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会影响他们每一次所作出的选择。教师会考虑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方式,并会想像出一系列可能的教学方案以实施课程计划。这些可能的教学方案要经过层层“筛选”,即看它们是否符合当地的价值观和教育期望;是否能为特定学生所接受;以及是否具备适当的条件等。而这些抉择都与教师的素质和经验有关。由此可以推理,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实际上从未真正得到实施过。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和教学这一对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差异,我们简单地把来自不同概念框架的两者之中的一个归结于另一个的亚系统或将两者截然分开的论断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厘清课程与教学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在共同的视阈之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才有其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

5/5页

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论文怎么选题?

不知勿扰

10、谈谈对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看法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在小学教育领域的专业水平。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提供教育理论支持: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等。这些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和学生发展规律,从而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2、增强教学能力:通过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可以获得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信和专业。

3、促进课程改革与创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还关注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可以了解当前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动态,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推动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1、教育原理: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原理,能够更好地认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2、教育心理学:主要涉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教师通过学习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积极思考。

三、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对教育理论和教学原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3、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实践。

四、总结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训练,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这门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和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和学生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标签: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由自考帮手网自考论文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课程与教学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