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毕业 > 自考论文  >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图1)

1、结构体系下的高层建筑论文?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后海,坐落于深圳湾西侧、后海商业中心区东侧、深圳湾体育中心南侧、带状海滩公园北侧,占地面积约为38000m2,总建筑面积约为465000m2。其中,总部大楼建筑总高度为400m,地上66层,地下3层,建成后将成为整个项目发展区内最高的办公建筑,塔楼的外形呈现春笋造型,也从根本上引导了结构体系设计的方向。

总部塔楼在地面以上未与其他裙楼联系,但由于下沉广场的分布,嵌固层在地下1层,结构分析设计主要参数为: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一级,为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基本风压为0.75kPa(50年一遇),风响应由风洞试验确定。另外,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从嵌固层下一层往上采用特一级,外框柱的抗震等级从嵌固层下一层至地面为特一级,地面以上为钢结构,抗震等级主要为二级。基础采用直径65m整体承台和2.5~4.5m大直径人工挖孔桩。

2结构体系

2.1结构选型

结构选型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建筑方案本身尚处于外形研究和比选之中,早期结构工程师配合建筑外形所开展的风工程初步研究。风工程研究比选了14个不同的建筑外形,最终在结合建筑、结构、幕墙及业主等各方考量后,确认采用圆形(春笋)造型进行设计。对春笋造型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多方案综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若采用巨型结构设计,则抗侧力体系有效、核心筒墙厚较小等,但存在相应的竖向力的传力效率低、构件尺寸大、需要结构加强层、与建筑外形的协调程度不好、相应的施工周期长和造价较高等问题;而采用常规的疏柱框架设计,则也存在需要结构加强层、外框架无法与建筑纤细的竖向造型匹配、结构造价较高的问题。最终选用密柱框架-核心筒的结构体系。

2.2密柱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本项目主体结构高度为331.5m,结构体系中的外部密柱框架和内部混凝土核心筒通过楼面结构协调而共同作用。竖向传力为通过水平梁将荷载传递到核心筒墙体和外框柱上,再向下传递到基础;水平抗力则由核心筒承担大部分的侧向剪力和抗倾覆力矩;密柱框架在保证柱尺寸满足建筑及幕墙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可承担相应的侧向剪力及抗倾覆力矩。核心筒在首层的最大墙厚为1350mm,在高区最大墙厚为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C60,局部楼层和墙肢根据设计需要配置型钢。

从下至上除常规的墙肢收进外,结构布局经历了“大方形→切角→小方形”的变化,关键的核心筒局部变化三维图。密柱框架从下至上变化形式较为丰富,外框架立面,高67m的钢结构锥顶。其中办公区的外框柱采用梯形箱柱,梯形的最大轮廓尺寸约为400×635~400×480,钢材强度等级为Q390GJC/Q345GJC。关键核心筒局部变化三维图外框架立面本项目塔楼采用钢梁放射状布置的组合楼板体系,既可以减轻塔楼的整体重量,又便于施工,与钢框筒的连接较好,楼板的设计和构造考虑面内受力和传力的设计要求。典型楼层结构布置的bim模型如。

3风洞试验及结构分析

3.1风洞试验

由于各风洞实验室使用不同的试验仪器及分析方法,为确保总部塔楼结构设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及保证风洞试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本项目分别在RWDI和华南理工大学风洞实验室进行了独立试验。RWDI风洞试验在10年回归期、1.5%阻尼比情况下建筑顶部风振加速度为0.24m/s2(考虑台风)和0.09m/s2(不考虑台风);华南理工大学的风洞试验表明,顶部最大风振加速度为0.19m/s2(考虑台风),也可以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简称高规)的风振舒适度要求。

3.2结构分析

本项目采用了ETABS9.7.4与MIDAS/Gen8.0两个不同结构软件进行了整体计算分析复核,各项主要指标基本一致。塔楼的等效重量约为13.5kN/m2,其中结构自重占70%,另外由于外框钢结构较轻,核心筒占结构自重的60%左右。塔楼基本周期为6.62s,小震作用下,结构最小剪重比为1.1%。略不满足1.2%的限值,需通过内力调整进行构件设计。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由图可见,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可以满足高规的要求。

剪重比曲线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小震作用下,密柱框架在结构底部和顶部可分担超过10%的地震剪力,在中部分担的剪力比较少,但分担比例平均超过7%,且分担剪力比例最小(不低于4%)。密柱框架的结构设计按照高规,以不满足最大楼层分担10%地震剪力的要求进行保守设计,保证外框架的设计地震力;同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位移方向X向Y向小震最大层间位移角(所在楼层)1/1145(52层)1/1135(52层)最大位移/mm23122850年风荷载最大层间位移角(所在楼层)1/621(52层)1/628(52层)最大位移/mm437423小震作用下外框架内力分担比例为了保证核心筒的安全,构件验算时将核心筒地震作用下的剪力放大1.1倍进行设计。

除了上述计算指标外,弹性分析成果还包括楼层刚度比、刚重比、位移比、构件和楼板受力情况分析及应变能阻尼比方法的研究等,不再一一赘述。结构弹性分析表明:1)塔楼的层间位移角、刚重比、剪重比计算结果证明塔楼的抗侧刚度适宜,可以满足设计要求;2)由周期比和位移比计算结果可知,塔楼的扭转刚度很好;3)根据结构受力的特点及其余各项分析,说明塔楼在竖向及侧向力作用下内力分布明晰,符合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概念。后续构件设计及抗震加强措施,也反映了结构分析对于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表现和特征。

4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

4.1结构体系论证从结构的弹性分析结果可见,外框架的剪力分担比例比传统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低,特别是密柱框架低区的局部楼层仅分担4%的地震剪力,这是由于在配合建筑方案的过程中要求外框架为小截面的钢结构柱,因此外框架抗剪刚度有限。在本项目的设计和抗震超限审查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论证,并得到了抗震审查专家的认可。

4.1.1外框架“尽其所能”的设计由于建筑方案本身的要求,结构需配合建筑和幕墙的造型进行一体化设计,而不是分离开独自考虑,这个前提限制了结构外框柱的尺寸不能太大。因此,外框架的“尽其所能”主要表现为:1)配合建33筑和幕墙对柱的尺寸要求;2)外框柱的承载力尽量充分利用;3)外框梁、柱的抗侧刚度尽量利用。由于一般外框架结构的用钢量占总用钢量的大部分,因此外框架“尽其所能”的设计可大大改善结构的经济性。

4.1.2外框架剪力和倾覆力矩分担变化控制根据框剪结构抗震设计多道设防的基本理念:首先,预期大震作用下,核心筒的连梁需要作为第一道防线耗能,从而减小整体的地震力;其次,在整体地震力减小的前提下,外框架承担的地震力不能随之下降,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使外框架承担地震力水平与大震弹性计算结果基本相等甚至有所提升;最后,通过连梁及外框架的协助,核心筒剪力墙的受力得到大幅度的降低,从而真正地保护核心筒。大震作用下外框架内力分担见。大震作用下外框架内力分担比例。

4.1.3外框架及核心筒抗震性能设计虽然本项目外框架的弹性剪力分担比例可以满足高规9.1.11条的规定,即外框架楼层剪力分担比例最大值不小于10%,但实际的构件设计还是按照不能满足该条规定进行外框架和核心筒的加强,同时从抗震性能设计上也有所考虑:1)本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定为高于性能C的水平;2)结合结构的特点和设计理念,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向力构件,有能力承担所有的侧向力,因此抗震性能水准高于C级对关键构件的要求;3)与传统将外框梁作为耗能构件设计的理念不同,本项目充分利用钢结构后期良好的延性能力,将外框钢梁的性能目标适当提高至关键构件,目的是确保外框架作为一个整体能在大震下分担必要的剪力和倾覆力矩,同时加强对小截面外框柱的约束。

4.1.4大震弹塑性分析确认结构抗震性能采用LS-DYNA软件,第三方团队采用ABAQUS软件进行独立的大震弹塑性分析,以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确认,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震作用下,整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100,可以满足大震不倒的基本要求;主要外框架大部分构件并未屈服,性能水准均能得到满足,外框架在大震作用下整体完好;核心筒连梁充分进入塑性,起到耗能的作用,同时满足性能目标;剪力墙混凝土压应变及分布钢筋的拉应变水平都较低。

4.1.5结构抗倒塌分析论证安全性和破坏过程大震弹塑性分析表明,整体结构在预定大震作用下可以实现抗震性能目标,但按照抗震审查专家的意见,补充了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两种不同侧向力分布模式下的推覆分析,以分析结构可能的破坏过程和潜在的薄弱部位,进一步论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的侧向力作用下,结构的损伤均从连梁开始,严重的破坏均从核心筒受压墙肢的压屈开始,从而导致结构的倒塌,并且受压墙肢被压坏时,外框基本完好。根据弯曲型结构的受力特征,从最终的倾覆力矩看,本项目塔楼具有很大的安全度,可以实现超过7度(0.15g)大震不倒的设计。

4.2梁柱偏心设计

由于业主以及建筑师对室内使用空间的要求较高,办公室内部需要做到无柱的建筑效果,因此为了配合建筑效果的实现,本项目的梁柱节点采用完全偏心的节点连接形式,即外环梁与外框钢柱连接时,外环梁位于钢柱的内侧。典型的梁柱全偏心节点梁柱完全偏心节点在国外非抗震地区的多层建筑中已有应用,但是在国内抗震区的超高层建筑上尚属首次采用。该偏心节点与常规对心梁柱43节点相比,环梁偏出外框钢柱的范围内节点的连接构造需要针对此特殊的建筑条件进行设计。整个节点的设计,需要采用系统化的理念,除了理论的分析和设计外,后续将开展节点性能的试验以进一步论证。

本项目所采用的主要设计理念:

1)偏心节点导致节点区应力分布不均匀,节点构造设计应在传力概念的基础上,确保各板件之间的连续性、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施工的可行性。满足抗震承载力设计要求的典型偏心节点的构造;

2)由于梁偏心布置,梁对柱的约束条件与常规对心梁柱节点有所不同,需要研究偏心节点对柱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性进行分析和确认;

3)由于塔楼全楼节点均采用此偏心节点,而偏心节点与常规对心节点相比,节点刚度有所削弱,故在塔楼的整体分析时,需要考虑节点刚度对塔楼整体指标的影响。

典型偏心节点的构造具体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整体的模型分析得到每个自由度节点刚度对结构主要分析指标的敏感性曲线,然后通过节点有限元分析确认节点刚度的大致位置,从而评估节点刚度的影响,环梁方向节点刚度敏感性分析。本项目的偏心节点试验已于2014年8月份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完成,并进行了专家论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次节点试验满足结构设计要求,承载力、延性和刚度达到预期目标。

4.3核心筒斜墙过渡设计

由于本项目特殊,核心筒需要在48~51层收进,考虑到上部结构的重量已经比较小,结构设计采用了四面斜墙过渡的解决方案,为此开展了详细的专题设计和研究,以确保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4.3.1斜墙区传力机制研究

斜墙区的水平荷载传力机制与常规的设计差别并不大,主要是竖向荷载传递时的水平分量如何设计。经分析,竖向力水平分量的传力机制,竖向力水平分量大部分通过核心筒的内部自平衡传递,而小部分(不到10%)通过楼板传递至外框架,这是由于本项目外框架的抗侧刚度不大,以及外框架本身的环箍约束能力有限所致。

4.3.2斜墙区构件承载力设计

对于斜墙区的构件,分别从非抗震、小震、中震以及大震各阶段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和设计,确保传力途径上主要构件的承载力安全性。

4.3.3斜墙区构件刚度设计

对于以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主的结构设计,除了保证构件传力的承载力安全性,尚应进一步分析构件在受拉情况下的刚度退化对局部区域原定传力机制的影响,从而确保结构内力重分布的程度是安全可控的。对于该区域而言,分析表明,最需要特别设计的为连梁的轴向刚度,为此根据重分布内力可控的原则,对于受拉开裂的构件,如连梁、关键水平梁,以及剪力墙与楼板相连的环向区域等进行了内置钢板的加强设计。

4.4超高层建筑剪力墙拉剪分析与设计

超高层建筑在受到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时,整体主要呈弯曲型的变形和受力,当水平荷载足够大时,结构的竖向荷载就有可能抵消不了因倾覆力矩产生的拉力,从而令柱或者墙体受拉。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而言,受拉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1)局部构件刚度的退化可能导致过大的内力重分布,如果内力重分布无法被合理地估算,那么会影响设计的安全性;2)剪力墙等构件在全截面受拉时,除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需要设计,全截面开裂有可能影响剪力墙的剪切承载力。

4.4.1剪力墙拉剪非线性分析

本项目采用LS-DYNA软件进行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其中剪力墙单元采用精细壳元模型,混凝土本构则直接采用二维混凝土本构(Darwin-Pecknold模型),该材料本构采用转动裂缝模型,设定合适的剪切传递系数。为联肢墙的测试模型,其中一个墙肢为弹性,另一个为弹塑性,两墙肢通过刚臂连接,分析水平荷载作用下墙肢内的剪力随剪切刚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联肢墙剪力重分布过程。

由测试案例的分析结果可见,在弹性阶段,两个墙肢的剪力相等,但是随着弹塑墙肢进入塑性程度的加深,即开裂后,它所能分担的剪力缓缓下降,减少的剪力以及增加的外力均转移至弹性墙肢上,可联肢墙的测试模型联肢墙剪力重分布过程见LS-DYNA软件对于剪力墙拉剪的模拟与力学概念是一致的。对于本项目的塔楼而言,由于处于7度区,核心筒的开裂情况并不严重,且在大震弹塑性分析过程中,采用敏感性分析的理念,通过研究钢筋、型钢等对剪力墙弥散裂缝模型剪力传递系数的影响,论证了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是可以保证的,并且拉剪墙肢开裂的内力重分布效应得到了充分地考虑。

4.4.2拉剪剪力墙设计

问题根据文献,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弯作用时,拉力对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有影响,且对于大偏拉构件,高规的计算公式已经考虑拉力的影响,对于小偏拉构件,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由轴拉力引起的斜截面抗剪强度降低值不会超过纯弯构件混凝土抗剪承载力的70%,现有偏心受拉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机制和计算是可行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设计公式适用于裂缝宽度不太大的情况。

对于小偏拉水平开裂通缝的抗剪滑移验算,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考虑:1)水平滑移的剪切由剪力墙内置的钢板或部分剪力由X形交叉钢筋承担;2)考虑型钢和纵向钢筋的作用,包括暗栓作用。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水平截面的抗滑移设计,但尚应考虑钢材和钢筋的纵向应力水平的影响。另外,剪力墙为小偏拉构件时,控制合理的拉应力水平确保纵筋不被拉断,以及采用适合剪力墙拉剪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是有必要的。

4.4.3中震标准组合下墙肢拉应力

本项目塔楼所有墙肢在小震和50年风荷载作用下截面无平均拉应力,在中震标准的组合下,墙肢仅底部和顶部少量具有拉力,且平均拉应力水平小于混凝土受拉开裂应力ftk,本项目塔楼的核心筒拉应力水平较低。

本项目由于建筑方案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对结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挑战,结构设计和技术研究也与常规超高层建筑对于抗震不规则的设计要求不同,为此创新性地采用了内外结构整体共同协调作用的抗震理念进行结构体系设计,同时用系统性结构设计的方法进行抗震关键点的专题设计和论证。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对结构设计中其余的技术重难点如地基和基础设计、大型空间斜交节点设计、塔冠结构方案和设计、外框钢结构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性分析、楼板应力分析、施工方案模拟、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及抗震措施等展开详细介绍。

以上结构体系下的高层建筑论文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2、一篇关于四川地震的科普小论文.(400字左右)内容包括何谓地震.地震前兆有哪些如何逃生.

一篇关于四川地震的科普小论文.(400字左右)内容包括:何谓地震.地震前兆有哪些,如何逃生. 急需!

3、抗震设计与高层建筑论文?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要点

由于地震的不可预知性,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很难准确地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特性和基本参数,只靠计算很难使高层建筑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这就要求每个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因此,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是影响结构抗震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建筑平面布置对建筑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大量地震灾害表明,平面布置简单、对称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并且具有明确传力途径的建筑结构在地震时不容易发生破坏。规则结构能较为准确地预估结构的作用效应和地震时的反应,较容易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及相应的结构措施来加强其抗震性能。相反,平面布置复杂、不对称且不规则的结构,其地震作用效应很难估计的。因此,高层建筑结构中规范规定,宜采用规则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

2)建筑结构的体系选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就优先采用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这三种结构可以作为地震区高层建筑的首选体系。当建筑物高度不高且层数不多时,可采用框架结构。但当建筑物位于地震区,且高度均较高时,应避免采用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因为,地震具有强破性且持续时间很长,往复次数较多,能够对建筑物造成累积破坏。单一的结构体系在遭遇地震时,一旦发生破坏,很容易造成房屋倒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当结构体系具有多道防线时,当遭遇地震时,第一道防线遭破坏后,后续的防线仍然能抵抗地震的冲击力,可以最低限度的防止建筑物的倒塌,给人们以充分的时间进行逃生,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多道防线是进行抗震设计时所必须设置的。

3)结构薄弱层。当建筑结构的侧向刚度分布不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时,容易产生薄弱层。薄弱层在地震中是最先遭受破坏的部位。因此,对有明显薄弱层的结构,应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结构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是判断薄弱层部位的基础,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让它有足够的变形能力,而且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的地基问题。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阶段,应有完善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结构工程提供基本的设计依据。建筑结构场地应选择在有较稳定的基岩、开阔、平坦、土层坚硬或较密实的有利地段,不应建造在容易发生滑坡、地陷、崩塌和泥石流等不利地段及抗震的危险地段,有利地段的建造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十分有利的。有时由于建设单位工期要求,在确定方案后设计人员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阶段,从而忽略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场地的选择,从而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高层建筑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的美观而设计成平面不规则、不对称且有较大凹进或较大开洞的结构,这种结构对抗震十分不利。因此,在建筑方案正式确定前,结构工程师就应对建筑平面布置、体型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和建筑师进行沟通,尽量选用平面、竖向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承载力均匀的平面布置,这对抗震十分有利。

3)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问题。如今的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很多超高层的高层建筑,这就对结构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高度对应不同的结构体系,规范上有明确规定。一旦结构超过了规范规定的限制高度,就应通过专门的审查、论证进行更严格的计算分析和研究。

4)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等级的选取问题。抗震等级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抗震等级选取不当将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许多隐患,对工程造价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抗震等级根据房屋的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结构类型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个结构工程师应当熟练掌握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和规范知识,做到该提高的应当提高其抗震等级,该降低则应适当降低。

5)计算软件的合理应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该应用正规的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软件中的各个参数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建筑物的特征。结构工程师能正确分析结构软件所计算的结果,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有时计算机设计会给结构工程师带来一种错觉,有的结构工程师往往过分依赖计算结果,而减少了结构的概念学习。一旦选择了错误的计算参数,就会导致结构设计出现问题,对结构的安全和经济方面造成影响。因此,结构工程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做到熟练掌握相关的结构概念设计,并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配合计算结果选择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

在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高层建筑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建筑造型独特新颖的建筑,规模和高度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满足高层建筑的材料、形式、整体力学模型都将趋于复杂和多元化,这就要求每个结构工程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清晰的概念分析和熟练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抗震设计与高层建筑论文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4、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建筑论文

和建筑设计相关的任何方面都行 要求格式规范. 标题、署名、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尾 最好直接回复,不要发链接

5、名侦探柯南

哪里可以再线观看>全集,不用注册也不用下载.

顺便问一下>一共有几集,有没有剧场版,有的话也给我吧

给出具体网址,最好不要是土豆网的.

6、建筑物和抗震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家给点材料帮帮忙啊

7、王光远的主要论文

[1] 王光远、张世海、刘晓燕、欧进萍, 高层结构方案实例库系统及其在结构智能选型中应用,工程力学, 20(4):1~8 , 2003

[2] 王光远、季天健、张鹏,抗震结构全寿命预期总费用最小优化设计,土木工程学报, 36(6):1~6 , 2003

[3] 王光远、于玲,抗地震结构三级设防的可靠性分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35(1):1~6 , 2002

[4] 王光远,论不确定性结构力学的发展,力学进展, 32(2):205~211 , 2002

[5] 王光远、张鹏,具有中介状态的工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 34(3):13~17 , 2001

[6] 王光远、张鹏,表决工程系统抗地震全局优化设计,建筑结构学报, 21(2):28~35 , 2000

[7] 王光远、吕大刚、张世海, 论结构选型的若干关键问题,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33(1):1~7 , 2000

[8] 王光远,论时变结构力学,土木工程学报, 33(6):105~108 , 2000

[9] 王光远,工程设计理论展望,工程设计 CAD 及自动化, 1998-5

[10] 王光远、顾平、吕大刚,基于规范和最优设防烈度的抗地震结构优化设计, 32(2):41~46 , 1999

[11] 王光远、吕大刚,基于最优设防烈度和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32(5):1~5 , 1999

[12] 王光远、朱靖华,简单复合工程系统抗地震设计的全局优化,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32(3):1~7 , 1999

[13] 王光远,抗震结构最优设防烈度的决策方法,建筑科学, 15(5):42~45 , 1999

[14] 王光远,论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实用化,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32(1):1~5 , 1999

[15] 王光远、朱靖华,地震作用下串、并联工作系统中结构失效相关性的近似处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8(4):1~7 , 1998

[16] 王光远,简单工程系统抗地震设计全局优化的直接解法,土木工程学报, 31(6):23~29 , 1998

[17] 王光远,抗灾结构的最优设防荷载和最优可靠度,土木工程学报, 30(5):12~19 , 1997

[18] 王光远 \\ 刘玉彬,结构模糊随机可靠度的使用计算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5(3):38~46 , 1995

[19] Zhang, Yue; Wang, Guang Yu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fuzzy random seismic response our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 8(2):271, 1995

[20] 王光远,论工程优化,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11(2):199~204 , 1994

[21] 王光远、张淑华、顾平,论完全相关系统的可靠性,哈尔滨工程建筑学院学报, 27(1):1~5 , 1994

[22] Qiao, Zhong; Wang, Guang-yuan. On solutions and distribution problems of the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fuzzy random variable coefficient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58(2): 155-170, 1993

[23] Wang Guang-yuan; Qiao Zhong.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fuzzy random variable coefficient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57(3): 295, 1993

[24] 王光远.未确知信息及其数学处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0 , 23(4)

[25] Wang Guangyuan, Tan Dongyao. Global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large scale system. Proc. Of International Conf.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 , Beijing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26] Ou, Jin-ping; Wang, Guang-yuan. Fuzzy random dynamica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aseismic structures. Proc ICOSSAR 89 5th Int Conf Struct Saf Reliab , 1775-1778, 1989

[27] Duan, Ming-zhu; Wang, Guang-yuan. Fuzzy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structural systems with continuous states of failure Source: Proc ICOSSAR 89 5th Int Conf Struct Saf Reliab , 779-786, 1989

[28] 王光远,欧进萍,汪培庄.动态模糊.模糊系统与数学, 1988 , 2(1)

[29] 王光远,王文泉,欧进萍.系统的广义可靠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8 , 6(1)

[30] Wang, Guang-Yuan; Ou, Jin-Ping. Fuzzy random vibration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hysteretic syste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 15(5): 539-548, 1987

[31] 王光远,欧进萍.多自由度滞变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模糊随机振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6 , 6(3)

[32] 王光远,王文泉.抗震结构的模糊可靠性分析.力学学报, 1986 , 18(5)

[33] Wang, Guang-Yuan; Wang, Wen-Quan Fuzzy optimum design of aseismic structur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 13(6): 827-837, 1985.

[34] Wang, Guang-Yuan. Two-stag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and its applica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 13(1): 67-73, 1985

[35] 王光远.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4(4)

[36] 王光远,王文泉.结构模糊优化设计.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1984 , 1(2).

[37] Wang, Guang-yuan; Dong, Ming-yao; Guo Hua. Optimum rigidity distribution of aseismic design for multi-story shear frames, Turk Natl Comm on Earthquake Eng , Ankara , 1980(5):25-32

[38] Wang, Guang-Yuan; Wang, Wen-Quan. Fuzzy optimum design of structures . ASCE, 1984(1):50-53

[39] Wang Guangyuan. Dynamic and static analyses of single-story factory building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ir space action . Scientia Sinica, 13(2) 1964

[40] 王光远.在非平稳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的分析方法.土木工程学报, 1964(1)

8、建筑抗震论文,参考文献

本人正在编写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为“房屋建筑构造与抗震”,有哪些这方面的参考文献,最好10-20个!谢谢回复

9、房屋建筑学设计论文,谁会啊,帮帮忙吧

课程设计(论文)题目

某商务办公楼

课程设计(论文)工作内容与基本要求(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应掌握的原始资料(数据)、(文献)以及设计技术要求、注意事项等)

第一部分 建筑设计

一、目的

作为新世纪合格而优秀的工程师,仅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很不够的,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判断和科学决策的能力,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超前创新的意识等等,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密不可分的。课程设计是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地完整表达设计成果的主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题目要求

1、工程名称:自拟。

2、建筑地点:详见建筑场地平面示意图。即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处。

3、建筑规模:总建筑面积5000m2左右。层数5层。

4、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5、功能要求:

1)底层布置门厅、接待室、值班室、配电间、消防控制室等。

2)除一层以外,每层设100 m2会议室1间, 80 m2办公室2间。

3)顶层布置150~200 m2会议室,其余为普通办公室。

4)其它各层房间为普通办公室。

5)各层均设置男女卫生间,并设前室。

6)屋面为上人屋面。

7)其它房间可灵活布置。

8)二部电梯(1000Kg/台)

三、水文地质气象资料

1、所用水文、气象资料详见《建筑设计资料集》Ⅰ(第二版);

2、土壤冻结深度:0.4m;

3、场地地质情况、地下水位

根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详勘)》,地下水静止水位深约1.4m,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第一层为填土,层厚1.5m,第二层为粉土,层厚为4m,第三层为粉质粘土,层厚为2m。第二层地基土的指标:自然容重1.99g/cm2,液限26.4%,塑性指数8.5,孔隙比0.69,稠度0.30,承载力标准值为140KN/m2,第三层土承载力标准值为150Kpa.

四、建筑标准

1、建筑等级:ΙΙ级。

2、防火等级:ΙΙ级。

3、采光等级:ΙΙ级。

4、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5、抗震设防烈度按7度设防。

五、成果要求

1、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条例进行设计。

2、设计过程以施工图设计为主。

3、施工图设计:

按要求完成图纸内容:

1)

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比例:1:100(1:150)。

2)剖面图,比例:1:100。

3)正立面图和侧立面图各一个,比例:1:100(1:150)。

4)详图:2-3个,墙身剖面图、檐口详图、楼梯平面图等。比例:1:15或1:20。

5)简要说明:简要的建筑设计说明,如建筑性质、设计依据、建筑概况、总建筑面积、总使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K值、建筑类别、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墙体材料及厚度、玻璃厚度及颜色、门窗材料及颜色等。

6)图例表示均按《建筑制图标准》制图,线型分明。

第二部分 主要

1、《建筑构造》

2、《房屋建筑学》

3、《建筑制图标准》

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5、《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及设计规范》

6、《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7、《中南地区通用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0、各制图标准、规范

附 建筑场地平面示意图

10、土木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谁给提供篇范文啊?我还没写过论文呢!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标签:

建筑抗震论文由自考帮手网自考论文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建筑抗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