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 自考论文
- 2024-01-19 18:45:18
1、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
《安娜 卡列尼娜》一书,是围绕着安娜的爱情悲剧来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来写的。当我读完此书时,同样地,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娜的悲剧。
安娜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安娜在跨越礼教的束缚之前,她是极其矛盾的。首先,因为她有着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她整天在想:“为了幸福,她究竟希望拥有些什么呢?”毋庸置疑,那就是希望她可以同她丈夫离婚,可以得到儿子的抚养权,并且可以与渥伦斯基结婚!但遗憾的是,她所希望的愿望却没有一个可以实现。丈夫不肯同她离婚,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得不到儿子的抚养权,这也是一要害之处;当她终于踏出那一步,离家出走,不顾一切地跟渥伦斯基私奔后,她以她最热情真挚的爱奉献给她的情人时,她的情人却报之以冷淡残酷的爱情,这更是一个直接的把安娜推置深渊的打击。一连串的打击给予安娜大大的精神负荷。其次,因为她内心的温柔善良而感到对丈夫有着愧疚的心情。她渴望自由恋爱,却害怕自己会永远成为一个有罪的妻子,一个坏母亲。在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她就越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特别是她在没有跟丈夫说出她的婚外恋之前,当她一再看到丈夫对她的关心,仅于丈夫对妻子的关心,以及面对丈夫的善良与宽容时,她更加感到心里不安。她甚至觉得自己陷入了痛苦之中。她也曾想过:她爱她的儿子,胜过爱自己,当她处在无法选择的困境中,她就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同她丈夫或是渥伦斯基的关系之外的支柱上,那就是她的儿子。不管怎么样的情况下,她都不可能舍弃她的儿子。因此,在她看来,她不想破坏她在儿子心目中的母亲的形象。最后,因为她是一个有夫之妇,她无法冲破礼教的束缚,抛弃一切去跟她的情人私奔,后来她义无返顾地迈出了这一步之后,她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呢?因为她是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她常感到无地自容,为了不让别人和丈夫知道自己的恋情,为了避开儿子的刺目的眼光,她不得不委屈自己,跟丈夫撒谎,欺骗儿子感情。由此可见,安娜之所以有如此复杂的思想斗争,如此痛苦的决择,这完全归功于她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也是我们一般人所具有优点。那就是:善良、真诚与单纯。
安娜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安娜的幸造成了家庭的不幸。托尔斯泰在书上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安娜在一个家庭里,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娜与卡列宁是奉父母之命而结婚的,是由她的姑妈作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他们的婚姻是建立的没有爱情基础之上的“包办婚姻”。虽然没有爱情,在安娜没有遇到渥伦斯基之前的几年里,他们家的家庭气氛是和睦的。尤其安娜与卡列宁两人是相敬如宾的。每当安娜遇到快乐或忧愁时,她都会向丈夫诉说。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过得太平淡了。当安娜遇上渥伦斯基这个风流倜傥的贵族公子时,安娜突然顿悟:她之前的几年的生活过得太无趣了,也太乏味了。她要改变这一切。她选择了抛夫弃子与渥伦斯基私奔,使这个本来温馨和睦的家一下子变得支离破碎的家了。丈夫失去了妻子,儿子失去了母亲,家不成家了。直到最后,安娜卧轨而死,都给这个家庭蒙上一层悲剧的色彩。
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安娜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物肉横流的、醉生梦死般的上流社会。这与她本身的地位与交际有关。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上层社会的贵妇人。但由于她受到旧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她又十分鄙视这个虚伪的社会。在她看来,这种无关重要的社会地位是可有可无的,后来她与渥伦斯基回国后,却发现没有这种社会地位的保障,她是不可能在那个圈子里立足。因为在那些贵妇人们的眼中,安娜抛夫弃子的行为是可耻。但是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交圈里,那些贵妇人们也比了安娜好多少,只是她们在讽刺安娜的同时也在讽刺她们自己。由此可见,安娜的悲剧是偶然的,却又是社会的必然。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安娜选择了死亡,她的悲剧是必然中的偶然。安娜在别人眼里,是一个荡妇;在情人渥伦斯基的眼里,是一个情妇;在丈夫卡列宁的眼中,是一个有罪的妻子;在儿子谢辽沙的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母亲。她既想摆脱丈夫的束缚,却又割舍不了儿子的爱;她既想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却又离不开上流社会而独立。
综上所述,我认为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痴情女子与负心汉的悲剧故事,安娜也不仅仅是一个可悲可怜的悲剧性人物,她的悲剧是整个上流社会的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下的产物,她也是一个带有“历史性光环”的悲剧性人物。所以,安娜最终为了寻找摆脱痛苦的出路,而走向自我灭亡的道路。也许,也只有一死,才能得到解脱。
从安娜的悲剧中,我忽然想起上周我们学校里发生的一件惨案。一大二体科院男生跳楼自杀。同样的手段,同样的结果。安娜的死给予我怜悯之情,体科院男生的死却给予我懦弱之感。从他们的死来看,我们应该有一点想法,那就是: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都要有勇气地生活下去。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有李白诗人的胸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雷雨论文参考文献
“《雷雨》中繁漪爱情悲剧的原因”为论文题目的参考文献有哪些阿?
3、《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今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日益开放的前提下,许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后层出不穷。安娜的故事拿到现在来讲,也可以提醒当代的姐妹们擦亮眼睛,识别渣男!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具有解剖刀式的冷静冷酷和俯瞰人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而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水平,还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自然流露。
4、想写一篇英语文学毕业论文\xa0安娜卡列尼娜
按照我自己的想法,现在想写爱伦坡的某部小说或者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了。前者的话,应该是写哥特小说之类的方向,而后者我想写爱情社会责任道德类的角度。我很纠结不知道该写什么?爱伦坡因为多是短篇小说,可以查的资料很少。而《安娜》又是世界名著,写的人太多了。。谁可以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办?现在真的很矛盾?
5、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书评
在这个墨守陈规的主流社会里,如果你想标新立异逆流而行,那么你就要做好与世界为敌的准备。在人人都遵守规矩的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在一成不变的贵族习气里,安娜的行为无可厚非成为了整个圈子被讨论和被唾弃的奇点。
其实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花肠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是他们不会触碰那根通俗的道德底线,在那根线的范围内活动,一旦发现触碰了就会马上收手。可安娜就是活的太认真和彻底,抛弃所有一腔孤勇地奔向爱情,最后招致下贱无耻的骂名。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世界为敌,伏伦斯基也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这就是她的悲哀,这就是一个女人只活在爱情里的悲哀。
: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6、《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俄国真实的社会背景,如何看待俄国时代交替?
如果爱情如同飞蛾扑火,幸福终将无疾而终,你是否还会遵循内心?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家庭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大转型时期,正如作品卷首所言:“全都乱了套”。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不幸和悲剧成了千百万个家庭的主旋律。
列夫·托尔斯泰以安娜的情感经历,以及开明地主列文的人生探索为线索,探索了社会的出路、伦理道德及生与死。时至今日,安娜跳下轨道的一刹那,仍会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人间悲剧,更是弥足珍贵的爱情。
所周知,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地几个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巨大地作用,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地强国,更是一个在世界上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地大国.纵观俄罗斯这段漫长地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俄罗斯也是从一个受到外族侵入,受到外族长时间统治之后,俄罗斯人开始励精图治,终于在最后将外族入侵者击败,从而建立了属于俄罗斯人自己地国家.当然在俄罗斯逐渐发展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地超级大国地过程之中,也经历了不少艰难而又曲折地时刻,而且有很多次时刻是俄罗斯民族危及存亡地时刻,但是俄罗斯人民凭借自己地智慧与勇气在最后地时刻扭转局势,最终维护了民族地独立和荣耀.当然作为俄国地近邻中国,也在历史上与俄罗斯有过很多地交际,其中既有两国人民地和平友好地交往,也有两国之间地大规模冲突与战争。
总而言之俄国与中国彼此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当然以两国之间地和平往来为主要途径.在这篇论文之中,我主要是想通过俄罗斯地历史变迁所引发地种种结果及影响,以及由此带过我地种种启迪,从而以史明智,是我们能够更好地放远未来,避免许多的教训和走弯路。
7、名侦探柯南
哪里可以再线观看>全集,不用注册也不用下载.
顺便问一下>一共有几集,有没有剧场版,有的话也给我吧
给出具体网址,最好不要是土豆网的.
8、有关安娜卡列尼娜给现代女性的启示的论文
可以发链接,也可以直接把文章复制进来,需要付费才能观看或下载的那些链接就别发了吧
9、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求对安娜·卡列尼娜本人的赏析,3000字左右论文哪位大侠帮下忙,先谢谢了。
10、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在世界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欧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人性的自觉不自觉地觉醒,使人们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强大的阻力。众所周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转变过程,它不像法国大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彻底革命,其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载体不是从平民阶层、小生产者阶层中产生的,而是由一批把持政权的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而来的。在转变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在社会、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个人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斯塔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创作过程
1870年托尔斯泰便打算写一部出身高等社会的有夫之妇失足的小说,并打算把这个女人写得可怜而无罪。1872年,离托尔斯泰的农庄五俄里的地方,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发现她的情人另有新欢,向自己儿子的家庭女教师求婚,于是一气之下取了一些换洗衣服到图拉去,后来又返回村子,投身在货车车轮下而死。托尔斯泰目睹了这出悲剧,深受触动。托尔斯泰1873年动笔,1877年完成,小说先后用过《年轻太太》《两段婚姻》《两对夫妻》等书名,最后才用了明确而简单的现名。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