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教育科目:学前心理学课程简介
- 自考考试
- 2022-12-21 16:06:20
心理学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对现代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著述,可以为人们更好地抚养、教育儿童提供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建议。作为幼儿园教师,着重了解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特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在《学前心理学》课程将有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尽可能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希望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延续性,以及当前社会上许多幼儿园已将服务对象扩大至3岁以前的小龄幼童,所以《学前心理学》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的“幼儿”(3~6岁)阶段,而是涵盖了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六七年内的整个阶段(通常所称的“婴幼儿阶段”)。但为了与《学前心理学》的主要适用对象——幼儿教师——相呼应,我们仍将其定名为《幼儿心理学》。考虑到幼师教育中一般不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
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 4间接观察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 5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一) 原始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初生后的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
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接受更多的信息。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源不尽的信息流,不断地出现在儿童周围,但是儿童对其中的信息接受的情况大有不同。注意使儿童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第二、注意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 常见的记忆策略:1.反复背诵或自我陈述。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的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记忆此案料加以整理,包括归类,联想等等。3.间接地意义识记。年龄越大的幼儿,还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的组成规律,以帮助记忆。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1内化作用。内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都是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外部动作。在幼儿期,逐渐出现由外部实际的动作向内部心理动作的过渡。在内化过程中,表征起着重要作用。2过渡作用。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能产生思维。表象的二重性特点(既有直观性、也有概括性)也决定了它的过渡性作用。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在: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岁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2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部的相似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3没有情节的组合。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学前心理学是对儿童的心理教育,儿童的心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如何掌握儿童心理是教育好儿童的基础,本课程从儿童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以及解决的办法,让学者了解该怎样去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意义的教育。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自考学前教育科目:学前心理学课程简介由自考帮手网自考考试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自考学前教育科目:学前心理学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