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自考书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自考专业:语文学习溯源法:溯源阅读《渔家傲》(部编教材八年级)(原创)

2023-04-20 18:12:01 本站作者 【 字体: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自考专业:语文学习溯源法:溯源阅读《渔家傲》(部编教材八年级)(原创)(图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曾于2017年12月在浙江台州三门地区专门针对三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作过评课。

个人还是坚持以为,李清照中年时期词作《渔家傲》况味复杂,作为阅历尚浅的初二学生,在学习之初,可以采用溯源阅读法,多花些时间与精力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个人志趣、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与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尽力探寻其生命轨迹。更可参照李清照的一生,将其中年时期历经坎坷后写就的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与其十八少女新婚初期不谙世事而又生活悠闲时的词作《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进行比较阅读,应该可以更好地读懂李清照其人。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高宗南逃,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江宁(现在的南京)。这时,赵明诚因母亲在江宁去世,便独自南下奔丧,李清照则着手整理遴选两人的收藏准备南下。由于藏品太多,不能全部运走。李清照忍痛先把书籍中笨重的印本去掉,再去掉多幅藏画,又将古器中没有款识的去掉,后来又拿掉了较易得到的国子监刻本、画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几件。多次削减之后,还是装了十五车书籍,这样辗转到达南京。

同时,山东老家还锁着十多间房屋的书册什物。可没等到第二年春天备船运走,金兵攻下青州,十几屋古董珍玩,全部化为灰烬。这一路上,她所收藏文物几乎散佚殆尽。她曾经尽力保护的那些珍贵之物也都“十去其七八”。

在“靖康之乱”后,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邺叛乱中,赵明诚弃城独自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有些心灰意冷。再后来,赵明诚被调任湖州知府,但他或许太过急切而一路不停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结果到达皇帝驻跸的建康,就此患上了疟疾,心急之下又服下凉药,等到人在异地的李清照知情赶到,丈夫已经危在旦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李清照一病不起,之后孤身一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

公元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这一年,南宋军队与金军在黄天荡发生激战。北宋旧都开封陷落。社会上流传起关于“颁金通敌”的传闻。而当时金兵压境,朝廷本身流离不定。李清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携带古籍文物追赶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既为自己洗刷罪名,同时此举或许也是出于保住文物不致流散的考虑。
公元1132年,南宋局势略趋稳定。李清照决定将15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的李清照带着随身最后一点藏品辗转到了绍兴,决定在那里暂居下来。她租赁了一位钟姓读书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窃贼挖墙而入,一百多箱藏品盗走了其中的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重获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寻物。没几天,那钟姓房东拿着十八轴画卷领赏来了。他变卖了多数藏品,拿着剩下的画卷来领赏。李清照虽然知道真相,但自己是流落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只好花钱赎回一部分收藏,还有一些对方再也不肯交回。
为此,她又大病一场。



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愁苦的日子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李清照孤身一人飘零异乡,也希望为自己的晚年寻找一个稳定的依靠,于是就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打动,决定改嫁比自己小的张汝舟。
哪知,世事难料,李清照的这一决定酿成了她更大的人生悲剧。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那个御医王继先廉价收买藏品不成,贼心不死,便串通张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从而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玩书画以及其他珍宝。张汝舟之所以同意,除了自己的贪财之念,还因为之前他虚报军员、侵吞军饷军粮,被王继先抓住了把柄,王继先答应得到藏品宝物后,帮助张汝州打通关节,消除罪行。张汝舟欺骗李清照得逞,上演了求婚的丑剧。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了本来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她的断然拒绝。张汝舟自己也发现李清照保存于身的收藏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丰富,自然也颇为后悔,于是万般失望中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丑恶面目,决定与他离异。当时他俩结婚仅有三个月,她便义无反顾地向朝廷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等数宗罪名。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年。李清照为了早日摆脱噩梦,宁愿坐牢,也坚持告发不悔。结果李清照与他离婚成功后,张汝舟被免职,贬为柳州编管;李清照则被收监关押。但宋代律法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妻子就可以离婚,并保有自己的财产。


出身士大夫之家的李清照当然知道,在提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宋代,状告丈夫、离婚本就难免遭到非议。她的改嫁和迅速离婚事件迅速成为南宋朝野的头号新闻,几乎传遍街头巷尾。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毅然觐见宋高宗,代李清照陈述了冤屈。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后,即被无罪释放。“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李清照出狱后,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向帮助她的人表示感谢。

李清照晚年定居临安(现浙江杭州)。经历了一连串打击的她并未陷入创作低潮。公元1134年,李清照避难于浙江金华,经历了诸多曲折坎坷的她,重读丈夫的《金石录》,于1134年于悲愤交织中完成了《金石录后序》。在金华路过八咏楼时,登楼遥望南宋残破的半壁江山,有感而作《题八咏楼》。可这首诗的气势,实在不像一位正在逃难中的妇女所作,更像一位征战四野、忧国伤时的当朝大臣。同时,她还竟然创作了《打马图经》(又称《打马赋》),并为之作序。宋代打马棋的游戏,据说是麻将的前身,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就十分热衷并擅长。虽是游戏,但晚年时期的李清照投身其中并不全为消遣取乐、排遣愁绪,她甚至还幻想能有如“打马图”中的骁骑,冲过淮水,收复失地,由此可见其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

《金石录》这部巨著,倾注了赵明诚与李清照毕生心血的巨著,因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此书的序文,将其列于书首,并请好友清河县刘跂写了后序。一般人们把刘跂的后序叫作《金石录刘序》,而李清照再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名噪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亦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与保障。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他们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志趣相投的两人,度过了许多快乐而充实的时光。但一转眼,金兵入据中原,繁华顷刻破碎。李清照与赵明诚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随即开始了个人无法主宰的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
……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作者本人在学生眼前立体地、全方位地呈现时,他们才能更加深入领会其借助文字表达的复杂内心世界。这样,在兴趣驱使下的阅读、探究的过程,不仅拓展阅读视野、培养思维品质,而且其结果是,学生借此得以触摸作者心灵,解读其作品时才能感同身受,深深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更多共鸣,这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阅读,才是对作者更好的生命关照。溯源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贴近作者、带动情感。追溯作者相关的资料,就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尽量融合。学生真实感受到作品背后的“人”,读词就是读“人”,解读词作就是“触摸人心”,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心灵的滋养,今后写作才会更多地让自己的“心灵”参与进来,作文才会更加富有真情。

我们沿着李清照的生命轨迹,不难体会李清照《渔家傲》中透出的彻骨的苍凉感与悲愤情,学生只有了解了她的心路历程,才能深切地感受她那种欲哭无泪、叫天不应、喊地不灵的心灰意冷与孤独无助。此时的词人李清照,丈夫已经离世,孤身一人,又困于毕生收藏之物的妥善安置,精神生活处于苦闷与痛楚之中,她希望解脱,追求更为广阔的精神生活,词中借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明显可以看出她“敢问苍天”的那一份悲凉、迷茫与无助。但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精神追求、再正常不过的人生意愿,在现实生活中却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李清照一边悲凉感慨自己枉有妙句却百无一用,一边只好把后半生的生存希望寄托在梦中,在缥缈的梦境中寻求人生的出路——“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几处提到自己内心的悲痛与凄凉心境:“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已物矣。”“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余悲恸不已”“悲夫”。因此,学习李清照《渔家傲》时,《金石录后序》全文不可不看。基础好的学生,建议可以作为课外拓展阅读。(文后另附)

《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带有作者自传性的散文,介绍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隐忍而又悲凉地叙述着自己婚姻初始与后期,个人由于世事变迁而动荡漂泊的复杂遭际。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之时,夫赵明诚已亡六载,她孤身一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期间夫死改嫁,结果又遇人不淑,与丈夫共同收藏的文物不是失于战火,就是遭贼遇盗,最后竟存之无十之二、三。故李清照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悲凉中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

而《金石录》一书,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因丈夫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好书的序文列于书首,并请好友清河县刘跂写了后序,一般人们就把刘跂的后序叫着《金石录刘序》,而李清照再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这首晚年《渔家傲》应该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是在作者李清照亡夫后南渡、流寓浙东时所作,与新婚后情窦初开、两情相悦的祥和欢快与衣食无忧的人生境遇迥然不同,情感自然天差地别。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故此词中写到的大海、乘船,应该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关;同时,作为山东女中豪杰的李清照,对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景象与气势,应该也是并不陌生的,故描写大海景象对她而言,既亲切如昨又信手拈来。

这首晚年《渔家傲》上阕颇有气势,展现了海上航行的图画。而现实社会里腐朽黑暗的政治使她幻想出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生活的明君和神奇的境界。在下阕中,她以"路长日暮"的叹息来抒发自己身经国破家亡之痛,倍受颠沛流离之苦却又渺无归宿。"学诗漫有惊人句",表达了她怀才不遇的愤慨。然后又宕开一笔,从"千帆舞"的现实想象大鹏振翅一飞九万里的情景,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盼。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认为“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百度百科说“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此二者都分析得颇有道理。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故前期所作词,多写其悠闲生活;金兵入据中原后,作者流寓南方,丈夫明诚病死,词人境遇孤苦,故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与往昔的怀念。两相比较,更可看出人生际遇对于作品内容与风格的影响之大。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不同年代、心境各异的两首“渔家傲”进行品读,学生一定会强烈感受到,因词人的处境和心情的变化而使得同一词人创作的词作风格迥异。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写过的那首《渔家傲》是这样的:

渔家傲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新婚不久所作的词,清新脱俗,烂漫生动。全词写自己月下赏梅,写出了梅花的高洁美好的品性。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青春的浪漫。“玉人浴出新妆洗”,新婚的她,自然,明丽可人而又活泼欢快。“此花不与群花比”,一份少女独有的自傲与自得跃然纸上。再反观其中年时期的“渔家傲”,学生自然对空有才华、安身无望的李清照饱经沧桑后的心灵挣扎理解得更加深入。
我在三年前的评课中还指出,当时网上很多解读都有标签式的浅读的嫌疑。例如说这首李清照晚年的悲愤之作是“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如此等等评点,似乎过于理性而缺少感性的“同理心”,只能说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渔家傲》起首是这样写的:《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并说,《渔家傲》“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似乎有意与“沉痛愁苦”对立。这样的评点,其感情基调就很值得商榷。“大约”“一般来说”“大多”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又很容易误导老师。其实,《渔家傲》就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并且可以肯定,当时南渡后所有的词人词风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李清照尤甚,其后期作品以“沉痛愁苦”居多。先生钱梦龙认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教材最好以她的代表作入选。也许这首四十七岁时的作品因为其家国情怀而入选,但是并不代表她的典型风格,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亦在理解上有点难度。


丈夫刚去世,孤身一人南渡初期,也就是在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之前,李清照还写过一首《南歌子》,感情与晚年的这首《渔家傲》比较接近,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对其理解,亦可参照一读:

南歌子

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国破家亡,睹物思人,悼亡丈夫时,沁寒入骨的都是孤苦与悲凉,“凉生枕簟”“夜何其”,虽是“旧时天气旧时衣”,但物是人非,“情怀不似”,所有的温馨、安宁与缠绵,一去不复返矣!这首《南歌子》之后,李清照的境遇则又每况愈下,雪上加霜,故同为悲苦,《渔家傲》程度更添一层,在现实中深感绝望的她,只能将人生出路寄寓虚无缥缈的梦幻,托梦带她入理想中没有愁苦的仙山。这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年前溯源李清照《渔家傲》时,也曾阅读她的《金石录后序》,又回顾其一生,曾发出深沉感叹:满腹才华如她,固然生不逢时,但她自己却也一生为金石文物所累,才导致晚年生活更多不幸。为了收集文物,婚后夫妻俩“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可谓节衣缩食,但这些珍贵的东西却于南渡期间或被骗或被窃或被抢,成为她的身心负担,还因此遇人不淑而再婚,实在不甚明智。她自己也在《金石录后序》文末感慨道:“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可惜的是,等到李清照意识到这一点,已经离生命终点不远。而我们,则完全可以从她身上吸取一点人生教训。

但三年后的今天,我重新整理之前的溯源资料,对此又有新的感悟。人生苦短,李清照一生遭际不幸居多,倘若她所痴迷的打马游戏与金石收藏能够给予她一点慰藉,她也就不枉了来世上走一遭。不然,对苦难深重而又空有才华的她而言,情何以堪?又以何解忧?“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晚年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而诗词、打马与收藏,作为她一生的“挚爱”,应该是最好的陪伴与告慰了。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编注:《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版。

2 徐培均:《李清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网文《人生苦短,不喜平淡》。

4网文《自考:李清照诗词写作时间段》。


附:

金石录后序

宋·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葬毕,余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塌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帙,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

阅读全文